“地铁上,公交上,盯着手机,不停滑动手指的‘手机人’即将发生变化,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穿戴会取代手机成为未来世界的中心!”这是《智能穿戴改变世界——下一轮商业浪潮》一书作者陈根昨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演讲时提出的观点。
智能穿戴扑面而来
3月24日,摩托罗拉360智能手表或配olED蓝宝石显示屏;3月25日,Google宣布与Luxottica展开合作,欲共同打造全新设计的Google Glass;3月26日,英特尔收购可穿戴设备公司Basis,价格超1亿美元……翻开近日的报道,关于智能穿戴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智能穿戴作为一个新兴业态系统,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据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Research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市场范围内的可穿戴设备创造出的价值可达8亿美元,而2014年这一数字可达15亿美元以上,到2018年将达到190亿美元。在陈根的眼中,这一切似乎是一种必然。
3月27日,《智能穿戴改变世界——第三次浪潮》讲座暨受聘仪式在南航大金城学院举办。陈根博士受聘为金城学院客座教授。
陈根博士身为财经评论员,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曾参与《大国重器》项目策划、参与三星集团产品战略规划项目,
讲座中,陈根认为,智能穿戴浪潮正扑面而来,在不远的将来,智能穿戴会取代手机成为未来世界的中心。
智能穿戴离用户更近
陈根认为:判断商业模式是否成功就是看“是否能够让人更懒”。比如在一个网站上注册信息,假如可以用QQ、微信、新浪等已有的账号直接注册即可,将会有更大的客户。
而智能穿戴离用户更近。传感器智能服、三星智能腕表、耐克燃料腕带、键盘裤子、谷歌眼镜、太阳能充电背包等穿戴式智能设备将人和设备一体化,人与设备,不可分割。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可以帮我们处理很多问题,我们对电脑的粘性降低;而智能穿戴对用户的粘性时间进一步缩短,因为只要与人体生理需求直接相关的需求,都能产生数据,并且进行数据绑定可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
医疗金融样样可“穿戴”
“我们不难发现,未来智能穿戴技术将很快渗透到健身、医疗、娱乐、安全、财务等众多领域,它们将不仅为我们提供健康服务,同时还可以成为我们的社交帮手与理财指导专家、营养调配师等。”
以中国医疗行业为例,陈根走访部分医院之后,发现中国三级医疗体系运行效率较低,且稀缺医疗资源利用率不高。“未来如果将智能穿戴与健康产业打通,我们就可以随时检测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及时作出调整。”
比如: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检测出人体的血压、汗液、血流速度、心率等技术已然成熟,戴在手上就可以测出心率、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睡眠质量等等数据,将数据传送到医院的后台,医院会及时安排工作人员来检查,减少心脏血液等疾病的发生。 延伸阅读
智能穿戴个疑问
什么是智能穿戴设备?
智能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
而广义的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变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与应用热点也在不断的变化。
穿戴式技术在国际计算机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都备受关注,只不过由于造价成本高和技术复杂,很多相关设备仅仅停留在概念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进步和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等,部分穿戴式设备已经从概念化走向商用化,新式穿戴式设备不断传出,谷歌、苹果、微软、索尼、奥林巴斯等诸多科技公司也都开始在这个全新领域的深入探索。
前段时间的全国两会上,人民网记者配备被称为“采访神器”的谷歌眼镜进行采访拍摄。据称,这部眼镜仅一台,价值1000多美金,需记者轮流佩戴,用于发布即时图品和视频,这是在中国大陆人们第一次看到谷歌眼镜密集使用。
智能穿戴设备有哪些隐忧?
智能穿戴设备带给大家的是新鲜感和颠覆性的使用体验。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人们会不会发现,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可穿戴设备也存在一些令人尴尬的缺憾呢?
●健康隐患 头痛、过敏是谁惹的祸?
前段时间在kickstarter(美国一个创意方案的众筹网站平台)上出现的新产品Fibit,你把它带在身上,它就会持续追踪你走了多远的路,移动了多大范围等。然而近日Fibit公司发售的健身腕带追踪器接到了大量的产品质量投诉。用户们指出,他们在戴了这款产品后出现了皮肤过敏的现象。
2013年10月,谷歌推出第二代谷歌眼镜,首批限量2000套。然而,随之而来的不全是赞扬的声音。来自美国的一位粉丝抱怨说,自己佩戴眼镜第一个星期就出现了头痛的情况。眼科专家指出,佩戴这种眼镜会引起用户眨眼次数减少,所引起的视力疲劳和干眼症也可能导致头痛。
●数据安全 谁窥见了我的隐私?
当可穿戴设备到处印刻着健康指数、生活偏好、行为习惯、行动轨迹、工作履历的时候,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将大大增加。
有分析指出,智能穿戴设备通过互联网释放出海量的数据,业界已经产生了担忧:数据安全或许会成为影响可穿戴技术发展的下一个瓶颈。宋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