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周刊小程序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周刊小程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部省市项目为支撑,主动担当,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开展创新实践,研发水域综合治理应用系统,通过实现数据汇总、挖掘数据潜能、做精数据赋能等举措,进一步加强了长江南京段水域安全管理,提升了水上生态保护和治安安全的保障能力,打造了长江水域综合治理新体系南京示范样板。
长江水域与陆域相比,具有执法单位众多、管理层级复杂、防范目标繁多、防范基础薄弱等特点,且水域自然环境复杂、应用场景恶劣,陆域技术防范的成熟做法难以在水域直接应用。南京市公安局在深入推进水域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抢抓“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这一契机,依托市禁渔联动执法中心等平台,加强与多部门的沟通,协调接入船舶档案、AIS、电子江图、水域网格等27种涉水数据资源,夯实水域智慧治理的数据基础。依托重点项目,逐步建设沿江视频监控、AIS基站、振动光纤、雷达,等感知设备前端,形成围绕长江水域的多维感知体系。同时,依托上述数据,利用多源多模态技防大数据采集汇聚等关键技术,逐步建成涵盖“人、船、货、水、岸、事”等主要动态信息的水域基础数据库。
围绕非法采砂、非法排污、非法捕捞、水域风险行为、水域应急救生救援等监管难点,该局通过5年来的技术攻关,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构建了长江水域综合治理应用系统,形成五类基础数据模型。其中,针对船舶非法排污随机性强、取证难的特点,创新提出基于微变放大的江面油、水光谱特征差异识别模型,利用无人机视频巡查检测重点区域江面油污,同时匹配特定时间段的船舶经过情况,发现可疑船舶,实现非接触式船舶排污检测。在水域风险行为方面,针对常规雷达探测江面船舶搭靠,易受干扰,误检率高的难题,提出水、岸杂波抑制模型,对重点水域实施监测,及时发现船舶异常搭靠行为,有效压降水域风险隐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京长江大桥江面宽度达1577米,存在定位和搜救难度大的问题,市公安局利用桥墩、航道浮标等水域先验知识,构建空间坐标系,融合水文数据,创新提出桥侧坠落点孔位算法,实现了落水人员的精准定位和快速救援。
同时,通过多维感知前端补盲、部门数据整合汇聚、智能分析识别等手段,为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和治安管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长江水域综合治理应用系统,南京市公安局在实战方面不断开展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提升水域综合治理水平。2022年以来,以推进“长江禁渔2022”“打击长江流域非法采砂犯罪”专项行动为抓手,将打击矛头对准案件多发易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渔涉砂重点水域、场所和行业,从严查处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犯罪行为,先后破获非法捕捞案件370多起、非法采砂案件7起,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50多人,查获非法捕捞器具370多件。
2022年6月3日,民警获知,有船夜间在长江苏皖交界水域150号浮附近偷采江砂,通过水域综合治理系统,筛选、比对案发水域相关时间段船舶数据,查清嫌疑船舶和停靠码头信息。通过对大量的物证、书证、电子数据、人证等证据整理,最终确定了该船在南京市水域实施非法采砂的次数、吨位、江砂去向等犯罪事实,成功打掉一个非法采砂团伙。
此外,该局还以市长江禁渔联动执法中心为依托,积极为全市各涉水部门、单位在水域联合执法、跨界巡防、联动协作等方面进一步做强支撑,为促进水域联动共治、筑牢水域一体化实战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
自长江水域综合治理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先后获得公安部、省公安厅和南京市各级科技成果及奖励 30 余项,其中公安部科学技术三等奖 1 项、省公安厅科技强警一等奖 2次;已取得发明专利 9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4 项。长江南京段犯罪发案率年均下降12个百分点,发生有影响性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保持“零记录”,长江南京段生态水平明显提升,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对“南京经验”给予高度评价。(陈音)
一审:孙晓萌 二审:周瑞峰 三审: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