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入职烟草行业30余年,是一名从事烟叶调制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20年的科研员,科研员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称呼。从青丝走到白发,他是烟叶调制技术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烟叶烘烤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烟农服务都有他的身影,27年的烟叶一线,20年科研之路,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四个字“恒、学、思、做”。
“恒”,即坚守,是追梦路的执着,是成功的压舱石,是不忘初心一笔一划描绘心中的愿景。作为科技工作者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30年以来,他一直坚守在烟叶生产、技术推广和烟叶科研第一线,无论是在烟站担任技术员还是在技术中心担任科研员,心中只有“如何种烟”,长期在基层农村与烟农打交道、与烟田和烤房打交道,努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工作,尽心尽力地向烟农传授科技种烟知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亲自制订方案、调查分析、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他说:“虽然衣带没有渐宽,但终不悔。”
“学”,即活到老,学到老,从他言行中,你总能看到一个“好学”形象,对待新情况、新形势他总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也常感到知识不够用,脑袋不够用,有被淘汰的危机感。他说:“作为科技工作者,学需要带着问题去学,以问题为导向”。比如他面对的,在烟叶烘烤过程中,常常因循环风机故障或停电,火力控制不当,升温过快过高或大幅降温,而烟农又不在现场,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烟叶烘烤损失,或降低烟叶质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物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知识,大量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后,开展了《湖南烟叶专业化烘烤精准调控技术及管理方式研究与应用》项目,开发了烟叶烘烤手机APP,实现烤烟调制的“互联网+”的功能,烟农和烟叶技术员可远程实时了解烟叶烘烤温湿度状况和设备运行状况,因此,有了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思”,即思考,韩愈曰:“行成于思”。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努力都是扯淡。作为科技工作者,不仅能经常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和思考。2009年,为提高密集烤房的热量利用率,他考虑将排湿口排除的高温湿热空气进行利用,如何在低成本且不增加任何动力的情况下,将处于定色期或干筋期烤房的排湿余热送入处于变黄期的烤房中,不知在烤房边转了多少回,也不知这个问题在脑海里萦绕了多少日夜,直到近一年后的2010年6月的一天,他突然豁然开朗了,设计出了“一种并排联体密集烤房用的余热共享装置”,实现了多座连体烤房不另加动力的情况下余热共享,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并具有一定量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烟叶烘烤热能利用率,降低了能耗。每次看到烘烤不正常的烟叶,他总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调查烘烤工艺、烘烤操作和田间烟叶等情况,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案,多年积累下来,对目前烟叶烘烤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基本上了如指掌。
“做”,即做事,要锲而不舍、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就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他即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到的。在科技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置身于烟田及烤房之中,追求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试验、实践数据资料,保证项目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在技术推广服务烟农上,尽心尽力地向烟农传授科学烘烤知识,做烟农的贴心人,烘烤季节基本上围着烤房和烟农转。为了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烘烤技术队伍,编辑了《密集烤房技术》《成熟采收技术》《编装烟技术》《烘烤操作技术》和《密集烘烤工艺》等10多个具有针对性的课件,通过技术培训和实操训练,培养了一支能在烟叶烘烤方面独当一面的烘烤队伍,确保了烘烤技术的指导和落实。为让更广泛的烟农能及时学习到烘烤知识,编制的《湖南省密集烘烤技术图表》向烟农印发了8万多份,覆盖每座烤房,同时,以一己之力创建了烟叶烘烤“江东烘烤”微信公众号,以简短通俗易懂的文章送达到广大烟农手中,每篇阅读量均在1500次以上。技术难题在一个一个逐渐攻克,技术服务在一点一点普及,不断地改变烟叶烘烤的现状,推进烟叶烘烤技术的进步。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今年,他被评为全省系统烟草调制与复烤加工学科带头人,同时作为带队老师也在湖南省第二届烟叶调制技能竞赛获得傲人成绩,当问他感受如何时,他笑着回答“正如球王贝利所说——好球在下一个”。(唐敬)
一审:孙晓萌 二审:周瑞峰 三审: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