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推动建筑技术革命是最好的抗震纪念

在全社会倡导生命安全是建筑的第一准则,通过政府推动,大企业联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筑技术革命的步伐,真正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才是灾难带给我们的真实进步,才是最好的抗震纪念。

宋明霞

汶川地震已满5年。芦山地震距今一个月。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抗震远没有结束。

一次地震就意味着一批生命戛然而止,怎样做才能打破“惯例”,减少生命伤亡?

加强地震预测防患于未然是第一道防线。过去几年,四川西部部署了近300个宽频带地震仪,平均间隔5~3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然而,即使如此,也无法预测地震何时发生。

有序救援、灾后重建。值得欣慰的是,历经汶川地震,我们的救援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灾后重建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很大进步。然而,对于逝去的生命而言,这些只是“亡羊补牢”。

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超过55万,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其中房屋结构和材料问题是直接造成人员死亡的重要因素。历数近几年四川汶川、云南盈江和四川芦山等地发生的地震,因房屋坍塌砸死人的比例占绝大多数,落后的砖混脆性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已成生命杀手。

提高抗震设防等级,制定更加严苛的建筑质量标准,推动建筑技术革命,让建筑更好地保护生命安全才是根本。

邻国日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遭受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痛下决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由大企业牵头,开发以钢结构为代表的轻质、高强、保温、抗震的建筑体系,2011年日本遭遇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地震,同时还伴有海啸的袭击。事实证明,地震本身给建筑带来的破坏并不大,日本建筑经受住了特大地震的考验。

相比之下,我国建筑水平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粗放型、低水平的建造方式仍然是我国住宅建设的主要模式,以现场手工式作业生产方式为主,不仅生产效率低、建设周期长,而且能耗高、环境压力大,更主要的是住宅的质量和性能难以保证,寿命周期难以实现。

当一种建筑形式在震灾中被反复损毁,我们是不假思索、不计成本地再建设,再投入,还是打破惯有思维,思考寻找真正能呵护生命的建筑?伤亡如此惨重,问题显而易见,方向清晰明了,为什么变革的步伐非常缓慢?

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卖方市场,开足马力拿地、盖房、卖房,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房地产开发的“三部曲”,他们对于通过科技创新开发轻质、高强、保温、抗震的建筑体系的兴趣并不大。

正因为此,真正投身建筑技术变革的企业就成了“早起的鸟儿”,因受制于市场、受制于资质而没“虫”吃。钢结构住宅就是典型案例。既能解决钢铁过剩,又能实现工程轻、快、好、省,抗震及环保性能优越,其特点虽为社会公认,然而就是推广艰难。

革命意味着颠覆,建筑技术革命意味着打破原有成熟的体系,毕竟单靠企业和行业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展开顶层设计,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实现推广。

在全社会倡导生命安全是建筑的第一准则,通过政府推动,大企业联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筑技术革命的步伐,真正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才是灾难带给我们的真实进步,才能彰显中国力量,才是最好的抗震纪念。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