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防信贷风险重在“去政府干预”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关口至5243亿元,不良贷款率相应升至0.99%。

上述数据总体仍处安全区间,但其暴露出的苗头却不可小觑。单就趋势变化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自2011年四季度末起,已经连续6个季度逐季攀升,今年一季度更是同比上升20.7%。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而银行业作为最典型的正周期行业,其经营业绩势必将随宏观经济同进共退,因此,未来时期我国银行信贷质量极有可能进一步滑落。

这还只是依据一般规律得出的推论。倘若结合中国国情,更值得忧虑的是信贷资产的结构性缺陷。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并非“完全自主”的市场主体,经其投放的信贷资源带有很强的政府偏好,因此,这种配置方式决定了相当部分信贷资源,被不恰当地投向了本身并不具备市场自生能力的企业乃至产业,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直接以平台贷款的形式转为了地方政府“第二财政”。

这些贷款虽然在地方政府财力尚可支应的情况下,暂可被划为“正常”类别。但问题是,一则这部分贷款还本付息压力越来越大,并且日益逼近地方财政承载极限;再则我国大部分地区财政收入连年高增长态势业已出现拐点变化,而受此双重事态共同挤压,一旦处理不当,不排除未来时期信贷质量加速下行的可能性。

那么,在国有商业银行都已完成重组上市的情况下,为什么我国信贷资源配置仍未能如预想中那样依市场导向而行呢?究其原因,基于地方政府的立场,从其动机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地方官员的升迁竞争主要表现为政绩竞争,政绩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竞争,经济增长竞争主要表现为投资竞争,而投资竞争最终要靠金融资源来支持,因此,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冲动,以各种方式不断对银行进行信贷资源的争夺并试图转嫁改革成本。

地方政府干预银行放贷的动机必须与银行达成合谋才能落地。对于银行而言,一方面,身处具体某地的银行分支机构往往需要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承诺为代价,扩大其在地方经济中的支配能力;另一方面,本为对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的银行一级法人构建,以及至今未有实质性改变的国有银行预算软约束,又使得银行分支机构很容易将其经营风险向上转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今之计,为防银行信贷风险须去政府干预,一方面,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步伐,明确政府严守公共服务职能边界;另一方面,银行自身的改革也不应以上市为终点,最起码,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治理结构以及强化竞争机制等手段,从内外两方面给予其更严格的约束。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