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房价“限涨令”注定事倍功半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深圳市近期开始悄然收紧放松已近一年的“限涨令”,要求深圳所有的在建新楼盘,以首期价格为基准,楼盘销售价格均要实行“环比零增长”,即新盘价格只能跌不能涨。

这一举措可谓房地产限贷、限购之后又一新政。不过很可惜,在核心制度大体不变的前提下,房价限涨无非又是以往修补式增量改进的老调新弹,其事倍功半几乎就在命定之数,原因在于:

首先,就像我们曾经指出的那样,房价本身并不适合作为房地产调控的中间目标。因为房地产作为典型的非标准化产品,其价格数据不仅很容易被操纵,而且即便是“真实”的数据,亦未见得真实反映市场状况。此前不少地方的开发商曾经通过虚增备案价格而后再“降价”迎合政府降价要求。与之相类,深圳这次虽然亡羊补牢式地规定以上期销售均价为基准不许涨价,但是可以肯定,这种不断被动应对的限价措施对于手握信息优势的开发商而言,很容易通过层出不穷的变通手法予以规避,即使最不济,他们还可以通过捂盘方式消极对抗。

其次,行政手段的作用范围自有其边界,而市场信息与资金的流动在统一市场中很难被限制。具体就限涨令而言,其作用范围不可能扩展至二手房交易,但在统一市场中,二手房市场的涨跌情况却必然深刻影响到新建楼盘,也就是说,只要二手房市场价格继续上涨,一手房市场价格即便表面上被限制住,但是很快,这些新盘也会以其他方式跟进补涨。更不用说,深圳以外其他地区(比如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等地区)的房价变动,也会同步牵引该地区房地产市场预期变动。

第三,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组委托—代理关系中,只要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代理人在行动中就有可能基于自身效用(而非整体效用)实行目标替代。而这正可以解释为什么连续多年房地产调控过程中,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层层加码,但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却总是瞻前顾后三心二意。反过来说,只要深圳仍然与其他地区一样,在土地收益等领域存在与中央政府未必兼容的利益取向,那么,其本身对于“限涨令”的态度起码也是含糊的。

单从技术性角度来看,限购比限贷、限价等任何其他调控政策都要有效得多、简便易行得多。只要限购政策真能落到实处,那么就凭这一条,近期全国房地产市场普遍性地量价齐升的局面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一次性的。

放任如此简便易行,并且足以立竿见影的限购政策,反而又要舍近求远、化简为繁地求诸“限涨令”,平心而论,这就好比让一个走路都蹒跚的人去跨110米栏,其结果如何,且看房价如何应和吧。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