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木心的“文学远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与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的远征”。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的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是他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陈丹青

23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18年前,1994年元月9日,木心讲毕最后一课。那天是在我的寓所,散课后,我们送他下楼。步出客厅的一瞬,他回过头来,定睛看了看十几分钟前据案讲课的橡木桌。此后,直到木心逝世,他再没出席过一次演讲。

那桌子跟我回了北京,此刻我就在桌面上写这篇后记。

听课五年,我所积累的笔记共有五本,多年来随我几度迁居,藏在不同寓所的书柜里,偶或看见,心想总要静下来再读一遍,倏忽近二十年过去了,竟从未复读。

木心开讲,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光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当初宣布开课,他兴冲冲地说,讲义、笔记,将来都要出版。但我深知他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先生的意思,我不违逆。但我确信我这份笔记自有价值。2011年岁阑,逾百位年轻读者从各地赶来,永别木心。在乌镇昭明书院的追思会上,大家恳请我公开这份笔录,我当即应承了——当年讲课时,木心常说将来怎样,回国后又怎样。那天瞧着满屋子陌生青年的脸,戚戚然而眼巴巴,我忽然想:此刻不就是先生时时瞩望的将来吗?

2012年春,诸事忙过,我从柜子里取出五本笔记,摞在床头边,深宵临睡,一页一页读下去,发呆、出神、失声大笑,自己哭起来:我看见死去的木心躺在灵床上,又分明看见二十多年前大家围着他,听他讲课……我们真有过漫漫五年的纽约聚会么?瞧着满纸木心讲的话,是我的笔记,也像是他的遗物。

1982年秋,我在纽约认识了木心,第二年即与他密集过往,文学课里的许多意思,他那时就频频说起。我原本无学,只听得不知如何是好。我不愿独享这份奇缘,未久,便陆续带着我所认识的艺术家去见木心——八十年代,纽约地面的大陆同行极有限,各人的茫然寂寞,自不待说——当然,很快,众皆惊异,不知如何是好了。

自1983年到1989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稍事交接后,木心曾惊讶地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木心,请他正式开课。

1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那年他62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轻——讲课的方式商定如下:地点,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时间,寒暑期各人忙,春秋上课;课时,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

这是一份奇怪的组合:听课人几乎全是画家,课中说及的各国作家与作品,十之六七,我们都不知道——木心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与人初识接谈,从不问起学历和身份。对着这些不相干的脸,他只顾兴味油然地讲。我猜他不会天真到以为众生的程度与之相当,但他似乎相信每个人果然像他一样,挚爱文学。

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种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结业”派对,是李全武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67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脱口而出:“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听课五年,固然免除了我的蒙昧,但我从此愚妄而惰怠。说来造孽:木心所标举的伟大作品:古希腊,圣经,先秦诸子,莎士比亚,尼采,拜伦,纪德……二十多年过去,我一行也不曾拜读。年来字字录入这份笔记,我不再将之看做“世界文学史”,诚如木心所说,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

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我真想知道,有谁,这样地,评说文学家。我因此很想知道,其他国家,谁曾如此这般,讲过文学史——我多么盼望各国文学家都来听听木心如何说起他们。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不断与他们对话、商量、发出诘问、处处辩难,又一再赞美他们,以一个中国老人的狡黠而体恤,洞悉他们的隐衷,或者,说他们的坏话。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摘自该书序言)

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西班牙三棵树》等书。

陈丹青,1953年生,原籍上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绘画之外,著有《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等书。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