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浓缩城市气质的咖啡馆

海洋 王宁

一杯咖啡,可以有多少种味道?一杯咖啡,可以消磨掉多少时光?通常,在咖啡馆喝什么咖啡并不重要,和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喝出什么故事,往往才最直指人心。

北京:藏在胡同里的咖啡文化

了解北京的人一定知道:北京的标志建筑是曲折幽深的胡同,是温馨恬静的四合院。而隐匿在其中的咖啡馆,也大都散发着古朴静谧、内敛似茶的气质。

北京的胡同几经变迁,留下纯正格局的不多,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钱粮胡同,当属北京一条地道的老胡同。进入胡同自东向西行约200米,便可见到一家种满绿植、挂着蓝布门帘,却没有招牌的咖啡馆——钱粮美树馆。

钱粮胡同里建有不少名人故居,坐落于此的咖啡馆,似乎也沾染上一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雅致气息。

这里既无后海的喧闹,也无星巴克的浮躁。店里的杯盆碗桌、书籍海报,都是主人多年淘来的珍藏。

这里还会不定期举办讲座与展览,品读经典书目、交流文化心得。

暖暖的午后,坐在这样一个静谧之所,总会让人在恍惚间以为,百年前的文人骚客仿佛刚与我们擦肩而过。

青岛:异国风情洋楼咖啡馆

跟青岛人混在一起,去他们喜欢去的地方,畅饮啤酒也好,细品咖啡也罢,慢慢地,你便会与这个城市真正亲近起来。

要喝咖啡,朗园不失为青岛的一个绝妙去处。这座百年前的德国外交官官邸,面朝大海、背倚树林,散发出妖娆的贵族气息和古朴的怀旧味道,总让人忍不住想去揣度它的前世今生。

朗园总面积为300平方米,主楼共三层,内部主体结构及装潢也几乎维持原貌,纯木质墙体、古铜门窗开关等细节都尊重了历史技术和思想;室内装饰将古典欧洲的贵族气息与现代人士追求返璞归真的思想相结合,古典中穿透着时尚,自然中渗透着经典。

沿狭窄的楼梯拾阶而上,坐在朗园二楼窗前,透过窗户能看到窗下别致的花园和不远处的辽阔海面。端一杯咖啡,深吸一口海边清新的空气,远处望去,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

上海:探寻张爱玲的脚步

迷离的灯光,雨中的弄堂……电影《夜上海》里的老上海迷幻的梦境让人难忘。岁月变迁,如今的上海,少了摇曳生姿的旗袍倩影,多了行色匆匆的都市白领。有时候,只有坐在弄堂深处小楼里的咖啡馆,才能发现老上海藏在时光深处的诸多美好细节。

午后,踩一地明媚阳光,循着淡淡咖啡香,漫步在常德路,恍惚中仿佛置身于张爱玲的小说。在195号常德公寓前,我们收住脚步,细细打量这片六十年前,张爱玲居住过的地方。

张当年的寓所在五楼,一楼的咖啡馆,是她常去的地方。在那里,她的笔下流出许多精致俏丽的故事。经典作品《倾城之恋》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这一整座公寓已变成千彩书坊咖啡馆。推开大门,迎面而来的是整面书墙。墙上贴着的,是张的照片。书架上满满陈列着的,也都是她的作品。

旧式的皮箱、暗色花纹的墙纸、吧台上播放着《天涯歌女》的喇叭形状的老留声机,这一切,都让人仿佛回到张爱玲曾生活在这里的时代。

店里甚至有一种名为“倾城之恋”的饮品,下面是蜂蜜和红石榴糖浆,分别代表白流苏和范柳原,上面略带苦味的咖啡代表他们之前遇上的坎坷往事。调和后,咖啡的先苦后甜,代表生命里迟来的爱,让他们重获新生。

台北:台湾的文学地标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又或是对俄罗斯餐饮和咖啡抱有浓厚兴趣,那么这间被称为台湾文学地标的咖啡馆就非去不可。

明星咖啡馆建于1949年,创建者是1917年俄国革命时流亡至此的俄国沙皇贵族侍卫指挥官艾尼斯和随行同乡。

食物是治疗乡愁的灵药,几个俄罗斯人在这里专售俄罗斯糕点、饿式简餐与咖啡。在那个饮食习惯仍然保守的年代,西式佳肴在普通华人社会非常罕见。每天下午四五点,不少达官贵人的车纷纷来到这里,等着在第一时间购买刚出炉的面包,场面蔚为壮观。

1950年起,明星咖啡馆逐渐成为文人聚集的圣地,三毛、黄春明、林怀民、白先勇、陈若曦等人是这里的常客,《现代文学》、《创世纪》、《文学季刊》等文学刊物,也都曾在此编辑讨论。从那时开始,这里竟成了台湾文学的传奇地标。

白先勇在他那本名为《明星咖啡馆》的散文集中写道:“台湾六十年代的现代诗、现代小说,羼着明星咖啡馆的浓香,就那样,一朵朵静静地萌芽、开花。”

如今,当我们重新推开明星咖啡馆的大门,新旧时光一并重现。我们仿佛再次看到当年那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在这里埋头写稿的身影。

咖啡馆共有两个楼层,一楼出售面包和糕点,二楼是咖啡馆。典型的俄罗斯风格装饰搭配素雅的窗帘和木质火车座椅式桌椅,别具风情。

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咖啡厅里,遥望街道对面极具中国传统色彩的城隍庙,这杯香气四溢的“台湾人文史咖啡”,本身就令人沉醉。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