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是不是“庞氏骗局”?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年关将至,银行揽储大战硝烟再起,其中尤以理财产品一马当先,具体表现在发行量方面,11月19日至25日一周内,境内银行共发行289款理财产品,较前一周增加18款,创年初以来新高;收益率方面,近期一个月期限的短期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大部分超过4.2%,中长期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高于4.5%,甚至5%的在售理财产品亦比比皆是。

理财产品量价齐升,这种看似银行、委托人、用款人多赢的局面是否只是泡沫的前奏?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期发表的署名文章发人警醒。他认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当然业界对此不乏异议。有观点认为,“击鼓传花”本就属于金融市场常态运作,股票市场、信贷市场莫不如此。还有观点认为,“庞氏骗局”的本质在于资产真实收益率无法覆盖利息支出,而近年来境内发行的理财产品除了少数与股票等挂钩的高风险理财产品出现过零收益或负收益,其他理财产品基本都能实现预期收益,因此,断言银行理财属“庞氏骗局”言过其实。

那么,银行理财究竟是不是“庞氏骗局”?我们认为,上述两个对立观点均无大错,其分歧主要在于各自着眼点不同,前者在远期,后者在近期。而连接两者的关键性变化趋势是,银行理财产品自2010年起一路呈现井喷式增长,其表内发行余额当年底为2495亿元,2011年底即已飙升至9678亿元,今年底更是预计将达2.5万亿元之巨,如果再算上银行表外理财产品,有数据显示,全部余额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可能高达10.4万亿元。

如此陡峭的上升曲线正是理财产品短期无忧、远期堪忧的核心因素。银行存款作为典型的无差别产品,其价格弹性非常大,未来时期只要存款利率继续封顶,理财产品凭其较高利率狂飙突进几乎不可能出现反转,但在银行这方,这种规模的扩张是非常规的,其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不可能与之同步增长。

银行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平缓上升,和理财产品规模与利率陡峭上升之间的不协调能否被控制在合理限度内,将是银行理财究竟是不是“庞氏骗局”的关键所在。在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提醒银行,金融行业系为最典型的顺周期产业,当下中国经济正在逼近深刻调整的时间窗口,尤其是在高利率信贷或者信托市场,需求萎缩很可能首先急剧呈现。而至于广大储户们,至少应该把认购合同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