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杨凤一:文化和市场的结合要有度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

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事业单位企业化或者加上“有限公司”的名字。首要的是改变人们的意识、理念,要有文化的自觉自省,要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璐晶|十八大现场报道

从昔日的“刀马旦”到戏迷眼中的昆曲名角,再到如今北方昆曲剧院(下称“北昆”)的“大当家”,对于热爱舞台的十八大代表杨凤一来说,她的“牺牲”很大。

2009年担任北昆院长以来,杨凤一都在想尽一切方法为演员们谋福利。“年轻演员们太辛苦、收入太低了,处在结婚的年龄段,1500多元的工资,怎么能留住人才?”杨凤一说。

据杨凤一介绍,目前全国7家昆曲院团也就有演职人员800多人,三四个大腕儿比“熊猫”还珍贵,保护和培养昆曲的后备力量是当务之急。

据悉,北昆目前是国家的差额拨款单位,70%国家给,30%靠演出收入。而对于昆曲,北京市文化局有特殊照顾——演出所挣收入,政府补贴同等的金额。因此,演出越多,补贴就越多。由于积极开拓演出市场,杨凤一当院长的第一年(2009年),北昆就基本扭转了以往演出“只赔不挣”的局面,几乎每场都能实现盈利。

杨凤一回忆,2010年全年,北昆演出了365场昆曲,盈利600万元,这在历史上都是没有过的。剧院在收获社会效益的同时,一批年轻演员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收入,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昆曲艺术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10周年纪念,那一年北昆在国内、国外举办了多场演出。

今年,杨凤一明显感觉到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能到世界级的顶尖艺术殿堂表演昆曲是杨凤一接下来3到5年的规划。

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杨凤一认为,并不是简单的事业单位企业化或者加上“有限公司”的名字。首要的是改变人们的意识、理念,要有文化的自觉自省,要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

北昆并没有加入改制的队列,但是杨凤一坦陈,她一直在探讨一种“事业身份、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事业体制的局限,在用人、引进社会资金等方面,时常有一种被绑住手脚的感觉。

杨凤一认为,好的艺术应该适应时代的变革,因此,她经常受到一些老戏迷们的误解。不管有多少种不理解,杨凤一坚持认为,昆曲不应该是一门博物馆艺术,它也可以走向市场,得到观众的普遍欣赏。这其中要把握好的就是一个“度”。

杨凤一表示,这就要求传统文化经营者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战略,强调两条腿走路:既要继承原汁原味的传统剧,也必须要创造一批现代人能接受的作品。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