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需要资本助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陈海东|山东报道

他曾经两次入选央视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一连串漂亮的跨国并购,已使他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声名鹊起。

身为山东重工集团(下称“山东重工”)董事长,谭旭光有一个秘密,他从不轻易示人,只有真正懂他的人才知道。这个秘密藏在他的一句话中:“山东重工力争2020年做到3000亿,进军世界五百强”,如果将之与“我还有九年退休”放在一起,他的秘密可以解读为:在我退休前,一定要将山东重工带进世界五百强!

三次海外并购,让他声名大振,凭他的这股韧劲,他怎会甘心把这个任务留给下一任接替者?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在别人看来是一个不利企业发展的因素,他却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他平时的功课已经做足,银行“趴”着足够的现金,五大业务板块订单逆市上扬。谭旭光当下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山东重工的国际化战略,如何快速使山东重工及其旗下的潍柴集团实现国际化。

外界评价谭旭光,说他是一个有激情的企业家,素有“谭大胆”之称;谭旭光对自己的评价则是,“我是一个追求职业梦想的人”。

 

  “资本为纽带”实现全球资源配置

今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山东重工旗下的潍柴集团就召开了“走向全球——潍柴集团国际化会议”,董事长谭旭光作了“全力开启集团走向全球的新征程”的讲话。

2005年,湘火炬的重组让谭旭光一时名噪国内。之后,并购延续到了国际市场:2009年1月,潍柴集团收购具有百年历史的法国博杜安公司;2012年1月,收购世界豪华游艇制造商意大利法拉帝集团;2012年9月,又斥资7.38亿欧元并购德国凯傲集团。跨国并购让谭旭光成为欧洲、甚至全球资本市场名人。

“潍柴的品牌价值一下子就升值了50亿元人民币,现在到了欧洲都知道潍柴集团了,都知道谭旭光了。”谈起对法拉帝和凯傲集团的并购,谭旭光自豪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从潍柴动力上市到对博杜安、法拉帝、凯傲集团这三次并购,特别是战略重组法拉帝和凯傲集团,谭旭光说他真正认识了资本背后的力量,并总结了四句话:认识资本,抢抓资源,资本扩张,技术领先。

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最大的成功之一是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最大的缺憾是,沦为世界加工厂,无论是支柱产业还是产品,都缺少核心技术,更缺少全球化的品牌战略。

正是基于对全球化的深入思考,谭旭光认识到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最终体现在全球资源配置上,“而真正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落脚点还是以资本为纽带。”

“山东重工成立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国际化战略,国际化的内容就是要拥有核心技术、具备全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进军世界500强这三个具体形象的目标。”谭旭光清醒地认识到,要成为全球品牌,仅靠一台一台地卖柴油机是不行的。

“国际化的道路必须从一般贸易跳到用资本来控制全球资源。如果我们靠在自己家里打造一品牌,可能需要30年、40年。但是当我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机会下控制全球资源,使我的优势和国外被控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协同,这会大大缩短实现我的战略目标的时间。”谭旭光毫不隐瞒他的全球扩张计划和实施路线。

 

  经济危机正是全球并购好时机

无论是2009年初以299万欧元收购法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发动机制造企业博杜安公司,还是今年1月收购世界豪华游艇公司——法拉帝集团,到9月份并购德国凯傲集团,三次跨国并购,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基本上每次都是选在各国经济的最低点进入,准确把握并购切入时机,这一点让谭旭光甚为自豪。

“我在2007年12月4日就已发出全球金融危机即将到来的预警,有人可能惊讶我怎么会这么有预见性。2007年中期,我到欧洲、美国,看到那里的资本市场都进入了疯狂的阶段,在香港即使摆地摊、卖报纸的也在买卖股票,结合我经历的1997年、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于是我就发布了新的金融危机的预警。”

于是从2007年开始,谭旭光决定集团所有单纯规模性投资都要停止,集中精力进行资金的变现,增强现金流,用以走出去并购。“你要走出去,就得有钱,有实力。当别人拍不出钱的时候,你能拍出来。”

对于企业发展的好与坏的判断标准,谭旭光有个观点:“看企业不是看繁荣期,而是在经济萧条期时看谁是强者,世界五百强都是在经济萧条中发展壮大的。繁荣期大家都在发展壮大看不出优劣来,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对于有优势的企业,那就开始进行战略并购重组,聚集优势资源,就成了企业巨无霸。”谭旭光认为,经济危机是个市场手段,也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在经济危机中资源都向优势企业集中,这是好事。

从重组收购湘火炬开始,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在对外的并购中都采用现金方式,几乎没有从银行贷款。对于这一点,谭旭光认为,潍柴集团实施海外并购不是依靠财务杠杆。财务杠杆是靠高额的银行借贷,是给银行打工。

据悉,从潍柴动力(02338.HK)在香港上市一直到去年,潍柴集团一共赚了300多亿元的税后利润。除投资150亿元建设工业园,还有100多亿元一直放在银行里没动。“并购德国凯傲集团,我们完全是用的活期存折进行并购,并购资金完全是企业自有资金。我毫不夸张地讲,凭我们现有的资金,再并购一个凯傲也没有问题!”谭旭光豪迈地说。

作为屡战屡胜的全球并购实战家,谭旭光有成功秘诀:关键是组建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资本运作团队,这个并购不能踩到“地雷”。“外国公司跟中国人谈判时经常埋‘地雷’,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失败,就是这些‘地雷’造成的。我们这几年在这些方面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世界前五大银行、前五大基金,我都与他们谈判过,在相互博弈中学到了好多东西。”

 

  海外并购的最大困难是文化

谈起海外并购,谭旭光认为最难的还是文化融合。谭旭光在与法拉帝团队第一次见面时,向他们讲了潍柴集团“责任、沟通、包容”的企业文化理念,法拉帝说它非常认同“沟通、包容”文化,却把“责任”省略了。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就是第一责任。

虽然已并购多家海外企业,经常在国外出差,但谭旭光依然不适应吃西餐,每次去欧洲都拎着一大包方便面。但比饮食更大的差异是文化,包括语言沟通、生存环境、思维行事方式等,文化的整合既困难又重要。

“文化融合不是一种文化兼并另一种文化,而是共同提炼出适应集团全球化发展的新文化。”谭旭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谭旭光说,海外并购必须得有人才。为此,山东重工潍柴集团这几年引进了近百名海外人员。“我们要在5年内,使各级管理团队中的国外人才达到20%,那时我们的团队才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管理团队。”

“买设备不如买技术,买技术不如买人才”,谭旭光面向全球大规模引进高端人才,组建通晓海外背景、熟悉国际行业规则的专业化引才团队,瞄准世界排名前三位的企业总部、技术研发中心和行业顶尖人才聚集地,进行专业化、经常化招聘。先后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海外高端人才68名,9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同时,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利用集团内博杜安、法拉帝等海外产业平台,实现海外人才的团队化引进,2010年一次聘用了26名法国高端人才。

根据集团战略需要,山东重工为每位引进的高端人才量身搭建事业平台,提供重要职位、组建专业团队、配置优质资源。山东重工潍柴集团投资20亿元,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全球研发中心,专门成立新能源、电控、动力总成等7个前沿技术研究所,全部由海外高端人才担任学术带头人。加拿大籍华人硕士李大明,目前担任电控技术研究所所长,他带领近百人的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高压共轨电控系统ECU,打破了我国发动机电控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也最终成了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这次并购凯傲集团,拿过来的专利就有400项,更厉害的是具有3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研发人员就有100多位。”

对于在研发投入上的这笔账,谭旭光算得是相当清楚:“企业运营是个组合拳,如没有技术国际化,就达不到营销国际化。”

 

  国企如何留住人才

对于国企高管的薪酬体系,谭旭光认为,国际化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如果永远让下边的收入比我们低,我们这个企业就没有希望。我们的定价原则就是市场价,这个人在市场值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至于我,现在一年值四五十万也罢,五六十万也罢,媒体也有报道是150万,也得上交,从上市公司拿了以后回去得上交。我认为这是国有企业将来很大的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最终留不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这是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要得到突破。”谭旭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他介绍说,并购法拉帝公司后,集团为法拉帝公司聘请了一位新CEO,当时定的薪酬是一年120万欧元,就是1200万元人民币。这是在国外聘请一位CEO的市场价格,另外还要有奖金,国外就是这么规定的。

谭旭光坦承,这位CEO的薪酬是他的10多倍都不止了。“我们是国有企业,这是两种不同体制存在的必然差别。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们。如何在两个体制机制下实现顺利结合,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实业不能脱离资本

山东重工潍柴集团的发动机不仅在陆地,也进入了海上,那么是否也有进军航空发动机的梦想?

谭旭光坦言:“发动机技术一般就有这么三个阶段,从做陆地延伸到做海上,从做海上就可以向航空延伸,但这三个领域的发动机都是独立的。像航空发动机,现在我们从规划上还没有,我们认为能够把海上发动机做好了,就是对我们国家一个很重要的贡献。2015年以前,新一代产品平台要全部搭建完成,这将会在全球取得绝对领先地位。”

“做制造业必须要扎扎实实,不能忽悠。”谭旭光坦言,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公司发展有影响,但是公司的运营很正常。下滑是下滑了,过去有100亿的利润,现在依然有30多亿,说明还是在挣钱,而有的企业已经亏得一塌糊涂。现在企业能挣钱,不是今天的功夫,而是在经济运行非常好的时候,打下了好基础。

“当然也要同时学会用好资本这一工具。”谭旭光介绍说,卡特彼勒的实体经济占70%,但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利润只有30%;它的资本运作、后市场服务和金融只占30%,但它创造了70%的价值。资本市场不仅是利润的补充,而且还带来市场竞争力的大大提高。

“做实体经济,既不要忘记你的主业是什么,也不能离开资本市场这一工具。”谭旭光将他的成功秘诀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实业界,“实体经济不可能独立存在,走到一定程度后,实体经济就需要虚拟经济的适度推动。但如果推动过猛,也会适得其反。只有依靠产品与资本这两个轮子,企业才能能有100年乃至200年的生命力。”

 

  对话“谭大胆”:“其实我是一个很谨慎的人”

《中国经济周刊》:您带领潍柴从一个偏隅一方的工厂,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您如何评价自己?

谭旭光:第一,环境是自己创造的,什么地位啊、荣誉啊,不是要来的,是自己创造的。你要得到政府的重视,你要从政府拿到资源,你必须要自己去创造,而不是环境无偿提供给你的。第二呢,做企业,我有追求自己职业梦想的一种精神,我不单纯是为了挣钱,我的生存已经够了,我也没想过要挣100个亿,1000个亿。企业家要追求自己的职业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都不敢想,那你怎么去做呢。回头看我们当年的录像,潍柴实现销售收入50亿时我们提出向100亿进军,大家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当100亿的时候我们提出200亿,200亿时我们提出500亿,500亿时我们提出1000亿元,当这些目标我们都实现的时候,征服了所有人。

《中国经济周刊》:您被外界称为“谭大胆”,但我们也注意到,每次海外并购时,您好像也很谨慎,如大并购之前都会先尝试小并购。

谭旭光:我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办事不能光靠有钱,每次并购重组都是要开若干的论证会,做若干的细致评估。我们集团内部人对我的看法,是和外界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经济周刊》:听说您很喜欢西班牙斗牛曲?

谭旭光:从十多岁到二十多岁,我一直是个音乐爱好者。我学的是民族乐器,我二胡拉得还可以。我干过乐队指挥,那时候二十多岁,当时也不叫指挥,叫打拍子吧。我至少要比别人的音乐细胞要好一些。在我的理解中,我面对的一百多位乐队队员就是我的管理层,每一个乐器它发出的声音要在这个乐曲中进行、要和谐,就相当于指挥家要在乐曲中配器一样,做董事长和指挥家是同样的道理。

在做乐队指挥的时候我站在那里,我的耳朵要能听出来谁拉错了,这是功夫。演出前,要对弦吧,对弦是一个基本功啊,当然我现在听不出来了。现在,当我的企业管理团队如发出什么声音,我同样必须把他们调整正确。当我们都按照这个音符去做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就和谐,乐曲就好听,我们所做的企业就非常好。我非常爱好音乐,而且我爱好的音乐是激情音乐。

我给你们放一段二胡独奏:《骏马奔腾》……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