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王常松:幸福松原的“查干湖”路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兵 魏华

让五常大米、盘锦大米、北大荒大米等倍感压力的是,查干湖大米的高调入市,或将爆发一场空前惨烈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可以肯定的是,中粮、吉粮等垄断米业的格局也因新组建的松原粮食集团(下称“松粮集团”)而被打破。

如果把中国地图比作一只公鸡,那么处于公鸡眼睛位置的吉林省松原市,其原产地品牌“查干湖”大米引发了一场粮食产业的重新“洗牌”,并启动了中国农业产业化最深刻意义的变革。

带有“政府推手”的明显痕迹,松粮集团统筹“查干湖”品牌,在生产加工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农户间找到了契合之处,在满足各方利益诉求中,实现了解决问题的初衷:通过“查干湖”的品牌价值,助推203万农民受益,实现“幸福松原”的城市战略目标。

作为松原农业产业化的推动者、十八大代表、松原市委书记王常松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查干湖大米凸显‘松原制造’;同时松粮集团找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释放农村生产力的一条便利捷径。”

  “查干湖”品牌的振兴计划

查干湖,隶属松原市,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在蒙古语中,意为白色圣洁的湖。查干湖因每年冬捕的胖头鱼能够卖出每斤超百元的“天价”而声名远播。

一个产鱼的查干湖,如何引得松原大米对其青睐有加呢?

松原市产粮优势得天独厚:地处北纬45度的世界黄金粮食生产带,以土壤肥沃、无污染、养生休眠期可达7个月的黑油土作为种植基础,以优良的松花江、嫩江水系进行浇灌,加上一年一熟147天的超长生长期、2900小时的充足日照、3100℃的高积温及较大的昼夜温差,这一切造就了松原大米的优质品质。

更具说服力的是,作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松原市所辖四县全部为全国产粮百强县,该市每年800万吨的粮食产能,相当于农业大省吉林省全年粮食总量的四分之一。

好地产好米,然而,好米却没能卖出好价钱。

68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参差不齐,240多个品牌既小且散、附加值低,“好米穿着破衣裳”,这是松原农业发展的“软肋”。

提高产能已不可能,唯一可做的文章是:“再造品牌”,并且要高附加值的品牌。于是,搭借“查干湖”名气,松原大米品牌振兴计划呼之欲出。

在世界最肥沃的土地上生产出最优质的粮食,却只能在整个价值链条上分得最微薄的收益,产品没有知名度,只注重生产环节,轻视流通环节,管产不管销,没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切让新上任的吉林省松原市委书记王常松忧心忡忡,如果松原不尽快整合资源,粮食资源迟早要被人家拿走。

最令王常松难受的是,这一切从根本上掣肘着松原农户受益,农业做不强,“幸福松原”的城市愿景根本无从谈起。

松原市政府带头出资,2012年6月8日,松原粮食有限公司成立,作为松粮集团的母公司,经营粮食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购销,主推“查干湖”牌系列农产品商标。

 

  “3毛钱”策略让农民增收1500万

这可以让松原粮食卖上好价钱,但如何让松原290万人口中的203万农民受益?

“我的名片有两面,”松原市副市长孙治国的另一个头衔是:松粮集团董事长,“政府如果不参与,推动就会很困难,前期工作很多,市里已经有9个会议我都让秘书长去代开了,不少人都以为副市长换人了。”

有好的思路,还需要有强执行力的队伍。由于孙治国熟知松原农业现状,他现在的“主业”已经是“挂帅”松粮集团,带领不到100人的队伍,联络基地、沟通合作社和农户、定位产品、增加订单、铺开销售终端……忙得不亦乐乎。

松粮集团的高明还在于善于“借力”:中石油吉林油田拿出华侨农场和洮河农场作为生产基地,并将其5000个加油网点作为产品展销场地;格力集团在全国1万个“格力店”实行“买空调赠送大米”,利用其密布的营销网络,速推“查干湖”品牌知名度……

同时,作为大股东的中石油吉林油田和格力集团分别以资产或资金入股,力捧松粮集团。最有诚意的格力集团甚至为松粮集团拿来第一笔订单——1000吨大米,“特供”其企业职工食堂及作为员工福利发放。

北京地铁1000吨、中国高铁700吨、修正药业利用查干湖大米进行“团购”、需要长期供货的合肥某单位“试探”性先拉走36吨……全国各地订单纷至沓来。对于松粮集团的年盈利预期,孙治国相信,实现2000万元完全没问题。

好基地,产好粮。有了安全的食品,有了统一的“查干湖”品牌,推广营销相对容易很多。松粮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奥秘在于高于市场价格“3毛钱”的订单价格。

这“3毛钱”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松原市食品加工行业商会会长,刚“归顺”松原粮食集团的北显米业掌门人张显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个农民拥有1垧地(15亩)计算,每户农民可以年增收5000元左右,他麾下3000户可增收1500万元。

松原市前郭县吉拉吐乡锡伯屯村八社的吕洪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我今年种了3垧地,也就是45亩地,这里每斤的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3毛钱,按照年均亩产量计算,我可以多挣近两万元。”

“归顺”后的北显米业,成为松粮集团下属米业公司的一大股东。张显在粮食行业摸爬滚打30年,从用火车皮“倒腾”粮食运至广东、深圳开始,“北显”品牌已进入400多家超市,在全国发展了200多个代理商,甚至还将产品出口到了国外。

“一是把品牌打响了,二是农民富裕了,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我现在57岁了,能做大到哪里去?我不愁吃、不愁穿,政府推动能真正做大,我就得奉献!”张显欣喜万分,北显米业包装车间内,新封箱的大米包装袋上已有“查干湖”品牌标识,而“北显米业”也还在售卖,只是将“查干湖”标识添加在“北显米业”前面。

目光敏锐的张显从1993年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的“发家史”中看到了政府推手的力量。从粮食种植面积来说,北显米业4.5万千亩的基地和3000农户的种植面积已接近“天花板”,“攻城略地”几乎没有可能。唯有依靠政府协调,才能获得更多可控的生产基地,这也是他加盟松原粮食集团最大的动因。

思路清晰而又明确,标准化生产、精品化加工、高端化包装、市场化运作……这一切都令成立仅仅一年的松粮集团迅速成长壮大:直属粮库1个,参股粮企1个,合作经营国营农场5个,专业合作社26个,加盟企业26户,公司自营粮食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合作社粮食生产基地面积100万亩。而且记者了解到,随着松原市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松粮集团还将新增200万亩生态良田。

 

  打造三年内上市的市场化途径

“三年不上市,高管集体跳松花江!”10月18日,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吉林省松原市副市长、松原粮食集团董事长孙治国掷地有声。

据松粮集团提供的材料显示,成立于2011年6月28日的松粮集团由松原市财政投资管理中心代表市政府行使控股股东职权,松原粮食有限公司作为松粮集团的母公司,由各县区分别注入部分资金组成,占有一定比例股份,各县区组建子公司。公司通过资金入股实现对合股企业的控股。同时吸收与公司经营业务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管理、农民受益”,这是松粮集团的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会一直扮演松粮集团“大东家”角色,在完成公司上市后,政府会全身而退,而不会陷入另一尴尬:政企不分。

“松粮集团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严格按照公司法运作,产权明晰,不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老路,第一大股东是政府,第二大股东是中石油、格力集团,民营企业和合作社也参与入股。虽然现在是政府在推动,但是这个企业成长起来后,政府绝对不会干涉它。”松原市委书记王常松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今年有4个目标公司组建完,基地选择好,标准确定好,利润完成2000万。”

今年9月,长春首家“查干湖”粮食直营店鸣锣开卖;位于北京市北四环边上的“查干湖”旗舰店面开始装修。在品牌建设方面,松粮集团将利用查干湖大米、扶余花生、长岭粉条、乾安黄小米和扶余老醋等五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查干湖”系列品牌,用“查干湖”品牌整合小品牌、小企业。目前,“查干湖”系列有机、绿色产品已有12大系列360个单品。

吉林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高材林对于松原市依托组建松粮集团并上市的市场化途径,进行农业产业化的操作思路,表示了高度认可,并提供建议: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吉林省已有400家,存量都上不完,松粮集团有“好思路”,还必须要“方法对头”,尽量少走弯路,比如企业初始阶段,财务制度就要健全等。“上市有相当的难度”、“不一定首发IPO,借壳也可以,”高材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没有农民致富,就没有城镇化,更没有工业化,我们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释放农村生产力。”

据悉,松粮集团已经聘请券商设计粮食企业上市模式,从发展规模设计、从业人员标准、主营业务指标、公众形象树立等多个方面均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来运营,力争三年内上市。如果这一目标最终成功,松粮集团将成为松原市首家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上市公司。

  吉林省松原市委书记王常松

松原市以政府之力统筹“查干湖”品牌,在生产加工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农户间找到了契合之处,通过发展“查干湖”品牌,助推203万农民受益,实现了“幸福松原”的城市战略目标。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