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的繁荣
文化产业十年改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妍|北京报道

10月24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

蔡武表示,各部门各地区按照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目标,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加强资源整合,全面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目前,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等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国210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改革任务的有2100家,占总数的99.86%,其中转企改制占61%;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已有3271种完成改革任务,占总数的96.5%。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29万多个。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2年8月底,共有38家文化企业在A股和H股发行上市。

10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体制改革”,并成为国民经济大发展浪潮中最抢眼的一朵奇葩。

  10年致富

2002年,新闻出版业正陷入僵局,各级新闻出版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行政效率低下,产业发展缓慢。

2003年,21家新闻出版单位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尝试从“事业”转为“企业”,中国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帷幕拉开。

2004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印刷集团公司相继成立,“出版国家队”转变成参与市场竞争的“集团公司”;同年,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01000.HK)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开始在金融市场上募集资金,成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

2002—2004年文化产业的复苏,被视为“市场主导下的繁荣”。关键节点是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首次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改政府全包全揽下国有企业投入不足造成的虚亏,更多民营经济主体开始崭露头角,文化大局热潮涌动,多样化趋势明显,无论是产业、公司还是产品,都开始走出低谷,进入发展旺盛期。

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出版业集团总资产已经过千亿,山东出版集团、河南出版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成为总资产超过50亿元的“第一梯队”。

互联网技术风起云涌,数字出版业成为后起之秀。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约200亿元,且产业规模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50家互联网出版机构年利润率的增长幅度都超过50%,成为成长速度最快的摇钱树。

 

2006年,上海新华传媒成功上市,带动了众多出版发行机构准备上市融资、实现资本运作的脚步,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机构也开始“深度合作”,刊号、技术、资源流通成为可能。

2007年,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盛况空前,德国贝塔斯曼、英国DK公司、加拿大汤姆森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业巨头齐聚北京,并陆续在华设立办事处,外资分销发行企业第一次参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取得了与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纽约书展等国际知名书展比肩的地位,获得了世界同行的瞩目。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419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同期GDP的2.43%,比2004年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这是第一次,文化产业结出如此硕大的果实。

经历了10年体制改革的新闻出版业,成绩斐然。据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介绍,截至2011年,我国图书、报纸品种和总发行量占世界第一位,数字出版产业占世界第二位,印刷业产能占世界第三位。10年来,10万多家国有新闻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30多万家新闻出版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百万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流通,总产出达1.5万亿,占核心文化产业的60%,与2002年相比翻了三番。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出版集团成功组建,与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成为齐头并进的三大“航母”。

资本市场也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文化产业板块”,浙报传媒(600633.SH)、财讯传媒(00205.HK)、北青传媒等15家上市企业成为主力军,流通市值合计达385亿元人民币,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46%。2012年,人民网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

文化产业,从未如此“富足”。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大片”崛起

1999年,中国电影的出品量和票房都跌到了历史最低谷,电影几乎面临即将消失的绝境,连电影人自己都在怀疑,在家家都有电视的新时代,电影是否还有必要存在?

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改变了一切。这部“华语电影巅峰之作”,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电影院里看山水画和飞檐走壁的视觉快感,也让刚刚进入电影界,并与张艺谋展开合作的制片人张伟平看到了无限商机。

2002年,《英雄》横空出世,《卧虎藏龙》中的“噱头”被进一步放大,古典武侠、明星阵容、色彩冲击、武打特技……有人评价,《英雄》是升级版的、中国式定制的《卧虎藏龙》。

张伟平曾直言,《卧虎藏龙》的成功给予他勇气,他豪掷千金、积极融资,创造了3000万美元投资、1000万电影营销宣传和240万美元贴片电影广告的“三高”纪录,当然,回报更为丰厚,2.5亿票房回收。

《英雄》让张伟平有了中国电影“制片第一人”的美誉,也让中国电影看到了商业化运作的威力,自此,电影营销成为必修课,制片人中心制登上舞台,大投资、大宣传成为趋势,中国电影从气势磅礴的武侠片启程,走进“大”时代。

“《英雄》是中国电影产业上的一个重大拐点,是中国电影通向一个产业方向,是起到重大商业影响的一部重要影片。”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评价说。

与此同时,2002年,中国电影启动院线制改革,不但直接催生了中国大中城市商业中心区多厅化影院的快速建立,培养了都市人群的观影习惯,而且打破了此前国内电影市场的行政分割和地域垄断,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

万达电影院线、UME国际影城、新影联院线等相继成立。据文化部公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电影银幕数增加了715块。

院线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中国电影真正进入了市场运作时代。

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迅速吸引了“外来客”。2003年11月5日,《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全球首映。对于中国大陆观众而言,这一天非比寻常,中国100家影院第一次与纽约、东京、伦敦、柏林的影院同步放映外国大片。8000万元的票房收入,中国电影市场闪现金光。

 

2004年,国产大片终成规模,《十面埋伏》、《功夫》、《天下无贼》……15亿票房收入,比上一个年度增加了50%,国产片终于占到了总票房的半数以上,首次战胜进口片的吸金大法。

2009年9月27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圳创业板市场,成为“中国电影第一股”,民营文化企业大放异彩,“巨头”诞生。

华谊兄弟的运作模式成为“娱乐产业化样本”,被多方借鉴。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浪潮。据统计,4年间,中国电影产业共发生VC/PE投资事件28起,其中已披露投资金额的有26起,金额达2.56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985万美元。

2002年,中国电影年票房10亿;2010年,中国电影年票房100亿。

2010年被称为中国电影“井喷年”,总产量超过500部。“大片”的定义被重写,“亿”才是计量单位。这一年,27部影片票房过亿,比2009年多出11部,其中“3亿”影片有4部,《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和《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超级卖座片”的新概念由此而出。

多年培养下,中国观众的观影规律逐渐明确,拥有长假的“十一档”和横跨多个节日的“贺岁档”成为电影上映的最佳档期,在此期间,多部大片集中涌现,竞争最为激烈,票房产出能力最高,消费能力最强。

引进片也刷新了纪录,50部引进片,40多亿票房,10部引进片票房过亿,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电影输入的掘金地。

 

  娱乐生活的商业价值

2002年,一部电视剧“搅乱”了国内的电视台。

新世纪初,省级卫视上星全部完成,央视一家独大的局面结束,关于家庭遥控器的争夺正式开始。2002年,来自台湾地区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在各大卫视创造了收视奇迹。

偶像剧的魅力已无法阻挡,从此,主打美女帅哥和浪漫爱情的偶像剧成为收视法宝,并跟随着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的崛起,成为电视剧市场的中流砥柱。

《流星花园》开启了大陆电视台的“八点档”意识,并使青春偶像剧成为电视剧中数目最多、影响最广泛、效益最好的剧种,并影响至今。

2005年10月,“中性美女”李宇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她被无限度拔高,被称为华语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流行歌手,开创中国大陆巨星时代,是“海选”的结果。

那个夏天,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掀起了全民娱乐狂欢的浪潮,“草根”成就了无限魅力。首先是全民参与,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明星;“造星”的权利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意识,最大的商业价值也由此而来。

在成功的商业模式运作之下,湖南卫视名声大噪。据电视调查机构央视索福瑞公布的资料显示,2005年,《超级女声》总决赛期间整体收视率为6.22%,收视份额为17.89%,创下历史新高。8月26日总决赛冠军李宇春得到352万条短信投票,前三名当晚共获得约900万条短信投票。

有人计算过“秀场”背后的名利账。当年,《超级女声》冠名赞助广告费高达2800万元,短信收入达500万元,节目广告总收入达到8000万元,湖南卫视整体广告收入也因此翻了番,将近7亿元。

“选秀”疯狂带动了整个娱乐产业链条的重构。2005年,刚兴起的小玩意儿彩铃成为“粉丝”表达忠诚的战场,李宇春的一首《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下载量超过千万次,此后,每一首热门新彩铃都会直冲千万。一年下来,中国移动无线音乐的收入达到30多亿元,是前一年的两倍。

彩铃带来的短暂繁荣还让饱受盗版之苦的音乐产业开始活跃起来,大批“彩铃歌手”和“彩铃公司”出现。

2007年,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之一的百代唱片和百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中国亿万互联网用户提供华语音乐在线服务。从此,网民通过百度MP3搜索服务下载歌曲逐渐“合法”,唱片公司在无奈中进行新的商业尝试,数字音乐逐渐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电视台竞争也达到白炽化状态,作为收视率法宝,电视剧在多家电视台的竞争下水涨船高,费用高企,并且,十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一部剧的现象屡见不鲜。

2010年5月,大型史诗电视剧《三国》的出现改写了电视剧历史,这部集结了上百名两岸三地强大演员阵容和1.55亿人民币投资的巨作刷新了电视剧售价纪录——2.3亿。

10年前,张纪中版《射雕英雄传》卖出7万元每集的价格就被惊呼为天价,可到了《三国》,单集价格达到267万元,更加惊人的是,张纪中版《西游记》还没有上映,已经创下了单集300万元的天价。同样是张纪中制作的古装电视剧,10年间,售价涨了40倍。

“大腕效应”在电视剧市场益发重要,电视剧演员的片酬被业内人士称为“涨得离谱”,10年前,演员片酬仅占制作成本的20%~35%,到了2010年,这个数据就已达到60%~70%。一线演员片酬达到30万每集,是10年前的10倍。有专家分析,电视剧演员片酬的暴涨,跟当下影视公司普遍谋求上市、电视剧投资与产量增大有关。

为降低成本,并享有独立版权,电视台“自制剧”应运而生,成为各大电视台实力雄厚、品牌明晰、风格独特的标志。湖南卫视再次成为领头军,掀起自制剧浪潮,《丑女无敌》、《一起来看流星雨》……

电影、电视剧产业里热钱涌动的同时,“演出剧”也达到巅峰。“演出剧”是话剧、歌舞剧、戏曲、实景演出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统称。在话剧领域,《恋爱中的犀牛》、《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等多个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现代戏剧吸引了多位明星的加入,商业价值不断创下新高,戏逍堂、麻花剧场等多家民营剧场也得到风投青睐,不断增强实力。实景演出剧方面以杨丽萍、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为代表,成为一地名片,备受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截至本期,本刊“科学发展成就辉煌”10年10大产业系列报道已全部刊发。相关报道见:第33期《最年轻的传奇:互联网10年纪事》、第34期《最快的车轮:全球共享中国汽车的黄金十年》、第35期《“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国房地产十年纪实》、第36期《最强势的扩张:中国银行业10年涅槃》、第37期《最善变的市场:中国通信业10年纪事》、第38期《最争气的孩子:中国家电黄金十年高速成长》、第39期《最“高端”的辉煌:圆了老百姓的坐飞机梦》、第40期《最尖端的支柱: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黄金十年》、第41期《最绿色的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10年纪事》)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