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往大使馆的那些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白朝阳

大使馆馆舍不可侵犯,这是《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明确规定的使馆特权。正因为这种特权,大使馆也成为一些逃犯寻求“外交庇护”的避难场所。但是,每一次外交庇护,都是一道摆在两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难题。

  阿桑奇准备再在大使馆呆一年

“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因为爆料西方国家的政治内幕而成为“明星”,同时,他也因遭到瑞典检方强奸和性侵犯罪指控而成为罪犯。今年6月,因担心被引渡美国,处于假释期的阿桑奇逃入了厄瓜多尔驻英使馆寻求政治避难。

8月16日,厄瓜多尔外长帕蒂诺在首都基多对外宣布,厄瓜多尔政府正式接受阿桑奇提出的政治避难请求。

9月15日,阿桑奇的生父约翰·希普顿说,阿桑奇已经做好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中再呆一年的准备。

对于像阿桑奇这样生活在国家间夹缝中的争议人士,大使馆是最好的旅馆。一直以来,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红衣教主的15年使馆生活

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民众因为对政府不满,引发全国性革命。

革命爆发第二天,苏联军队入驻匈牙利并配合匈牙利国家安全局对革命者进行了镇压。匈牙利红衣主教明德岑蒂逃入美国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大使馆,并寻求政治庇护。苏联军队立即包围了大使馆,要求放人。但美国表示接收明德岑蒂,并为其提供外交庇护。

使馆内外,美苏对决再次上演,双方谁也不肯让步:美国坚决不放人;苏联则坚决不答应对明德岑蒂予以特赦。

这一僵持就是15年。15年里,明德岑蒂在美国大使馆“安家落户”,衣食住行都在大使馆里。直到1971年,在罗马教皇的帮助下,明德岑蒂才离开匈牙利。明德岑蒂也因此创下了使馆避难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斯大林之女为情出走

阿利卢耶娃是斯大林唯一的女儿,十几岁时,情窦初开的她爱上了一名犹太裔导演,斯大林却将这名导演送到西伯利亚关押了10年。此后,阿利卢耶娃两次结婚,但都在父亲的掺和下以散场告终。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阿利卢耶娃不仅失去了所有的特权,还被严密监控。20世纪60年代,阿利卢耶娃爱上了来莫斯科交流访问的印度人辛格,但苏联官员禁止二人成婚。直到辛格在莫斯科离世,苏联官方才勉强允许阿利卢耶娃将辛格的骨灰送回印度老家。

1967年初,阿利卢耶娃一踏上印度国土就前往新德里的美国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1967年4月,阿利卢耶娃到达纽约。

1970年,阿利卢耶娃嫁给美国建筑师彼得斯。1973年,这段婚姻结束。此后,她曾为了看望在苏联的孩子而到过苏联,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在美国生活。2011年11月22日,阿利卢耶娃病逝,终年85岁。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她承认父亲斯大林的确爱过自己。

拉登之女的的好结局

2001年阿富汗战争后,“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数名家人神秘失踪,其中包括拉登17岁女儿伊曼。2009年有报道称,伊曼和她的几位亲人一直遭伊朗当局软禁。2009年11月,伊曼挣脱伊朗看守逃入沙特阿拉伯驻伊朗大使馆寻求庇护。

沙特使馆相关人员随后与伊朗进行了外交接触,试图让伊曼离开伊朗。此后,沙特使馆给伊曼发放了类似护照的证明,以便于她离开伊朗。

因为战争,拉登的家人背井离乡,一部分去了叙利亚,包括伊曼在内的另外一部分家属却在伊朗。2010年3月下旬,伊曼和母亲加尼姆一起离开了伊朗前往叙利亚和家人团聚。

 

  7天代总统他国使馆里斗殴身亡

1991年5月28日,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攻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推翻了旧政权并成立了过渡政府,埃塞俄比亚前代总统特斯法耶·加布雷·基丹、前副总理海卢·耶梅奴和其他官员一起,进入意大利驻埃大使馆避难。

此后,埃塞俄比亚新政府要求意大利驻埃使馆交出前政府官员,意政府拒绝交出,理由是埃塞俄比亚没有废除死刑,如果将他们交出,这些人很可能会被当局处死。

埃政府指责意方为罪犯提供庇护,并再次要求意使馆至少交出埃前外交部长巴伊赫和埃武装部队前总参谋长。埃外交部在声明中说:“为面临大屠杀和战争罪审判的罪犯提供庇护不仅违反国际公约,也是在怂恿更多罪行的发生。”

此后,埃塞俄比亚前代总统基丹和前副总理耶梅奴都以制造大屠杀的罪名被缺席审判。不久后,耶梅奴在意使馆内自杀身亡。

2004年6月4日,只担任过7天代总统的基丹也在意使馆内死亡。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他是因为与同在意使馆中居住的巴伊赫发生打斗时,被巴伊赫用瓶子砸到头部身亡的。

两次叛逃的间谍头子

1985年8月1日,在罗马的克格勃第一总局第一处(负责苏联所有海外机构)的副处长维塔利·尤尔琴科上校,跟同事说自己要去参观梵蒂冈的博物馆,但他这一去却再也没回来。他跑到了美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寻求庇护,成了克格勃冷战期间叛逃的最高级别官员。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如获至宝,尤尔琴科没让美国人失望,抖出多名在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工作的苏联间谍,导致苏联在美间谍网严重受损。

尤尔琴科一直怀疑自己患有胃癌,时日不多,正好他的情妇被派到加拿大工作,尤尔琴科计划在最后的日子用情报换些钱,和情妇在西方逍遥。但事与愿违,情妇拒绝和他私奔西方,这对尤尔琴科打击很大。而后,CIA也抛弃了他,CIA不但没有为尤尔琴科保守秘密,反而把他叛逃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在得知自己并没有患上胃癌时,尤尔琴科做出了令人惊诧的决定——再次叛逃!

1985年11月2日,尤尔琴科在外用餐的时候甩掉了陪伴自己的美国特工。叛逃美国仅3个月的尤尔琴科又回到了苏联驻美大使馆。

虽然尤尔琴科说自己是被美国人绑架,九死一生才逃回来的,但苏联早就通过内线知道了实情,不过克格勃决定将计就计,不仅没戳穿尤尔琴科,还用尤尔琴科自己编的故事当反美宣传。尤尔琴科回国后非但没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被嘉奖,并重新回到克格勃第一总局工作。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