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只生不死”成为过去时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已于近日全文发布,其中最为引人关注处在于,该文首次明确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程序,加强行政退出与司法破产之间的有效衔接”。

这一表述预示我国金融机构“只生不死”将成为过去时。

金融机构“只生不死”着意维护的金融稳定固然可收一时之效,但也带来不可忽视的道德风险。在利益的驱使下,少数金融机构从事违规经营活动,一些个人投资者为了追求高额回报,不惜购买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高利金融产品,甚至不自觉地参与违规活动,“只生不死”必然催生的道德风险其实更不利于稳定诉求。

金融机构“只生不死”导致整个金融生态不仅缺失优胜劣汰进化机制,甚至反而怂恿纵容逆向选择。有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中存在一种反常现象,即在效率低的银行取得贷款的成本反而低于效率高的银行,面对前者的非理性竞争,后者的效率优势反而成了竞争劣势。而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进而又会因资金配置失当,最终拖累整体经济效率提升。

金融机构“只生不死”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给予金融机构信用背书,以及风险处置过程中国家给予个人债权全额兑付。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均已引入比重不等的外资与民资,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保留以往全体纳税人出资救助问题金融机构的惯常做法,不仅其效率值得怀疑,公平与否更有待商榷。

金融机构“只生不死”的高昂成本迫使监管层坚持实行高度管制。如温州金融综合改革12项内容中明确包括,“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而银监会另有规定要求,村镇银行最大的股东或者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由此导致当地多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小贷公司仍然徘徊在“玻璃门”外。

金融机构“只生不死”弊大于利几无疑义,但却长期未见根治。究其原因,除了显而易见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根本性诉求,另有一个易被忽视的时代背景。自最近一轮金融业大规模注资重组以来,适逢中国经济连续十年高速增长,而金融业作为最为典型的顺周期产业,在此期间基本不存在“破产”之虞。不过现在,随着经济增长逼近拐点,再加上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必然加剧金融业竞争,对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必须及早未雨绸缪。

当然,金融机构“只生不死”作为此前长期性、重大性制度安排,自然也有其合理的成分,如金融机构破产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性,以及中国的金融改革成果仍待时间予以确认,等等。而关于这些考量,我们相信,随着中国金融业宏、微观基础不断夯实,将有助于建立完善起中国的适度、完备、风险可控的金融机构破产机制。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