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分食”页岩气机会有多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董显苹 实习生简文超︱江西报道

2011年年底,页岩气被确定为独立矿种后,页岩气开发在各地就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在页岩气的“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能将达到65亿立方米/年,到2020年年产量达到600亿~100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页岩气概念股也呈现出癫狂状态,从江钻股份(000852.SZ)开始,到潜能恒信(300191.SH)、海默科技(300084.SZ),再到山东墨龙(002476.SZ),股价连日翻番上涨。

8月24日,在南昌举行的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会上,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领导叮嘱与会专家,慎重对待媒体采访,即使接受采访,也不能以中心的名义,“现在是敏感时期,我们一说话,股票市场就有很大波动,所以要谨慎。”

油气中心主任赵先良在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页岩气资源的一些关键指标仍然难以准确获得,适用我国特点的勘查开发技术还有待攻克,页岩气开发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必须稳妥冷静,规范有序。”

评估报告显示,在已钻探的60多口页岩气井中,除四川盆地之外,尚没有一口页岩气井出气量显示具备商业开发的前景。

国土部放话,各地摩拳擦掌

9月10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向社会各界投标主体公开招标投资页岩气探矿权。

国土资源部官方网站公告显示,本次招标共推出20个区块,总面积为20002平方千米,分布在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市。

公告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注册资本金在人民币3亿元以上,具有石油天然气或气体矿产勘查资质、或与已具有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内资企业和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均可投标。

第二轮招标开始之前,国内多省份就已“各显神通”,试水页岩气开采。8月23日,湖南省页岩气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早前,贵州、江西也相继成立了黔能页岩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江西页岩气勘查开发有限公司。

华能集团、华电工程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已经分别在湖南、云南、贵州等地签订开发项目。

 

  民企外企,想挤进来都不易

有媒体报道称,国土部公告发出之后,已有来自各个行业的70多家企业参加招标。新疆广汇、MI能源、宏华集团等民营企业也早已为进军页岩气做足了准备。

民营企业三峡燃气集团副总裁胡晓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证实,公司与中海油的合作基本上已谈妥。不过,在他看来,民营企业同大型国企合作,是更现实可行的方式。“很多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是燃气下游行业,具备开采资质和能力的还很少。”

“三桶油”中的另外两桶中石油与中石化既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与民营企业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

中联煤经营管理部主任李良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土部公告鼓励符合一定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投标,但现在只是申请获得投标的资格,并不是投标。

民营企业想要进入页岩气勘探开发市场并不简单。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公告,本次招标的期限为3年,年均勘查投入要达到每平方公里3万元人民币及以上,钻达目的层的预探井等钻探工程量最低应满足每500平方公里2口。

胡晓认为,此次招标提出的诸多限制条件,是吸取了煤层气开发的教训。而在此种限制条件下,投资页岩气的企业须有足够的资金及技术能力,才能在3年内见效。“收益很大,风险也很大”。

资源重叠区块的利益分割问题,也是民营企业进入页岩气开发绕不过的一道坎。本次国土资源部实施的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被业内认为页岩气成藏条件最好,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的四川,并未出现招标区块。业内人士分析,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拥有大量的常规油气区块,国土部很难拿出空白区块招标。

而资料显示,目前的可采资源量中,77%的页岩气可采资源与传统油气矿权重叠,而这些区块大部分为中石油、中石化所有。民营企业想要进入页岩气市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外企介入中国页岩气领域,荷兰壳牌公司一直走在前头。2011年底,壳牌宣布其在中国发现页岩气。2012年3月,壳牌公司与中石油就四川的富顺—永川区块签署了中国第一份页岩气产品分成合同。8月21日,壳牌中国负责人林浩光表示,壳牌计划每年在中国至少投资10亿美元,用于开发页岩气资源。

中石化则选择与多家外资石油巨头合作。2010年,通过旗下的华东分公司,中石化与英国石油公司就贵州凯里区块达成合作,与雪佛龙在贵州隆里区块合作。2011年,中石化旗下的勘探南方分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在川西南的五指山区块开始联合地质研究。

但李良告诉记者,在现阶段,页岩气对外合作的政策并没有出台,还不能与外资公司签订产品分成合同(PSC),“壳牌中国与中石油的那个只是联合研究合同,执行不了,没有商务部批准,外资进不来”。

 

  采“气”不能不顾“水”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页岩气开发并没有独立的技术,是石油开采技术的延伸”。中国现阶段不仅需要外国的资金,还需要外国的技术,“重点不在于找矿,在于打井,美国在这方面是比较先进的。”

水力压裂技术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页岩气开发手段,主要以高压液体注入钻井,使岩层裂开,再以高压液体中的支撑剂保持住裂缝,使其成为油气导向钻井的高速渗透通道。

长江工作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页岩气开采需要大量的用水,如果不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哪一个地方能承受如此大的用水量”。

根据美国能源部统计,采用水力压裂技术,一口页岩气钻井平均用水量高达1.5万立方米。按此推算,假定用1000口钻井开采四川盆地中的15亿立方米页岩气,用水量达1.7亿立方米,相当于四川盆地地下可采水资源量的1.1%。“四川盆地属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块,存在季节性水资源短缺问题”。对页岩气可能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陈进不无担忧。

“以现在的发展态势,‘十二五’规划60亿立方米的目标并不低,要完成有一定难度,不过如果一切顺利,还是有机会。”李良认为,“壳牌公开宣称每年要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开发页岩气,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敦促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