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新的刺激方案吗?

郭芳

在连续几个月罕见的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国家发改委加快了项目审批的步伐,稳增长再一次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的公告显示,6—8月份,广东、吉林和甘肃等12个省市的13个公路改扩建工程获批;9月的第一周核准了18个城市的25个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额或逾1万亿。

事实上,在此之前,多个地方政府为稳增长,已经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总额超过1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例如,天津、重庆宣布,将在未来3至4年内投资万亿,支持其重点产业的发展。

虽然仍然不十分明确这些庞大投资的资金从何而来,但人们相信新一轮大规模的投资热潮已经启动了。

但有学者认为,通胀、楼市泡沫、产能过剩、地方债危机、经济失衡……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宏观经济的决策,至今仍在继续消化。

这样的指责同样延续到了新一轮的投资刺激上。从当前大部分获批的项目看,仍然集中在基建、钢铁、煤电等领域。

当然,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有望消化钢铁、水泥和机械设备等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但最关键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仅以目前核准的25条轨道交通项目看,约4成的项目资本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例如,深圳市轨道交通7号线和11号线的批复文件中写道,“工程资本金主要来源为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及沿线土地出让收益,在土地收益不能满足需求时由市财政资金投入”。

超过6成、约4000亿元的项目投资要靠国内银行贷款解决,绝大多数的项目“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利用国内银行贷款解决”或“采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但在当前的环境下,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相当高了,银行的放贷意愿越来越低,他们担心未来会形成更多的坏账。

如何解决相对单一的融资模式是个问题,对地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又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

不过,相对于未来可能加剧的债务危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仍然是稳增长,他们当然希望更多的项目获批。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这样总结中国长期存在的投资冲动怪圈: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增加投资,于是出现投资过热,过热之后再紧缩,经济增长率下降了,于是又开始重复启动投资的带动。

其中,以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冲动更甚。他们热衷于投资,而非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对于整个国家,在保增长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如何确保调结构的同步,不能不考虑中国经济该怎么摆脱对投资增长的依赖。

不过,在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摆脱世界经济危机仍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投入。

他对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表现相对乐观,并且相信政府会不断吸取上一轮经济刺激的经验与教训。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财政还有一万亿的余额,可适时作为预调微调的措施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可以预见,投资在短期内仍将是中国拉动经济、摆脱危机的重要工具。而与此同时,人们期待以更积极的改革推动结构的长期调整。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