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世界诞生出“钢老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明霞

在义乌茫茫的小商品世界,“西贝虎”是个“庞然大物”。

2007年11月,义乌贾氏企业与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联合研发的首辆水陆两栖特种车成功下线,取名“西贝虎”。同年12月起,“西贝虎”先后四次配合我国科考队登陆南极、北极,接受了最严峻的严寒测试,成功地完成了物资运输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泰国水灾,今年8月的浙江暴雨,“西贝虎”都奋战在救灾现场。作为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地形车,“西贝虎”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路。

  “照猫画虎”造出了“真老虎”

“我12岁随同乡离家到千里外的安徽,先后干过泥瓦工、木工、油漆工,潜意识里总觉得做贸易是投机倒把,不靠谱,所以,做建材生意赚到第一桶金后果断决定今后做实业。”义乌贾氏企业董事长贾文良笑称,他是义乌“鸡毛换糖”群体中的另类。2003年,贾文良动了造车的心,那时江浙一带很多做零配件的企业都开始做造车梦,大都从SUV开始,一时间“山寨版”比比皆是。“要做就做别人做不了的!”贾文良发誓。

他把目标锁定在水陆两栖全地形车上。

所谓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胜任的地形上也要行走自如。在国外,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发展到民用领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国内这个领域尚在萌芽。

“决定上这个项目,我们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到国外买一辆车回来,拆了装、装了拆,反复琢磨,然后照猫画虎,我们第一辆车就这么捣鼓出来了,结果呢,光是突突响,就是不挪窝。”高科技还得专业人士来做,贾文良开始寻求与国际车企合作,在重庆,当听到仅仅设计一个车型就要投入上亿元,他决定一切靠自己来解决。

不久,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贾小平教授加入了他们的设计团队。造中国人自己的全地形车,一个宏大的梦想在大家心中激荡。

一个发动机加上一个架子,甚至连座位也没有,这就是“西贝虎”的雏形了。

眼前的问题堆积如山:

水陆两栖,顾名思义就是要增加车辆的涉水能力,不仅要在湖泊、水库等静态水面,还要在流速较大的河流上行驶。如何增加水上推进装置,确保速度和安全并举?

水陆两栖车的动力舱处于半密封状态,舱内热量不能随车辆前进而自行分散。如何实现动力舱空气对流,将舱内热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水陆两栖车很容易受到淡水和海水的侵蚀,如何制成韧性好、防腐性能好、耐高低温的车体材料?

采用什么样的转向系统,才能保证车辆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尤其是在茂密的森林中机动灵活、小半径掉头?

……

“车在水中行,底盘全封闭,把发动机、变速箱放在哪儿是个大学问,这直接关系到舱内散热问题,我们简直伤透了脑筋。”研发人员将之称为“挖洞”,就是根据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位置,通过热能、空气流量的科学计算及风道的技术分析,在车身开孔,布置机舱零部件结构、加强空气定向流动,使车辆动力舱温度得到有效控制。

“前置和中置,看似简单,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点的变动,整个动力系统设置就会因此改变。”在厂区,研发人员饶有兴趣地讲起“三个洞的玄机”,“光挖这三个洞我们就费了好多年的劲,几千万元悄无声息地没了”。

“与‘西贝虎’同时启动的还有杭州的一个酒店式公寓,结果地产项目赚的钱全扔到车里了。”贾文良当年显然是低估了造车的复杂性。

问题就像葡萄串,只要牵动一根枝干,下面就是一系列难题。没有成熟的技术,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想解决难题,只有一次次试验,只得大把大把地烧钱,转眼间已经投入上亿元。

很快,缺钱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有两次我连续24小时没起床,你说起来干什么?要钱没钱、要技术不成熟、要市场没市场!”最艰难的时候,贾文良不是没有想过退出……

“在家族中,我排行老大,如果老大失败了,会影响整个家族。老员工已经跟随我20多年,我失败了,他们怎么办?我就是罪人一个!社会肯定会说,民营企业,没头脑,就是搞不出名堂!”贾文良不想轻易服输,他坚信他的选择是对的。他说服了兄弟姐妹,整个家族企业倾力相助,帮他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2007年11月,“西贝虎”——我国首辆水陆两栖特种车成功下线,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2007年12月,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登陆南极,“西贝虎”首次配合“雪龙号”大型科考船成功地完成了物资运输任务,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正常作业,受到科考队的高度评价。

 

  更新12代仍拒绝出口

“西贝虎”因南极科考而声名远扬,令人不解的是,之后它并没有因此大力推广,而是再次选择沉寂。

“头两辆车我们卖给了南极考察队,其实那时还没有造好,还不想卖,但南极科考队听说我们在搞这种车,一定要买两辆带到南极去,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弄出来。虽然顺利地完成了科考任务,但我还是跟他们说,我们的技术不成熟,这车用起来有任何问题,我们包换,而且今后只要我们换代了,就免费更换。”贾文良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山体塌方、堰塞湖危机、道路阻断,救援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义乌贾氏企业捐助的两辆“西贝虎”发挥了很大作用。贾氏企业总经理陈根林率队驾车开进重灾区,“不少救援车掉到水里熄火了,全靠‘西贝虎’给拉上来,一些道路变形扭曲了,其他车辆过不去,这车没问题。”“西贝虎”一时名声大噪,参观者云集。

到了2008年下半年,国外客户咨询、订货信息越来越多,而贾文良仍用“技术不成熟、还没造好”婉言谢绝。此时的“西贝虎”已经做到第12代。其实早在2007年,“西贝虎”就获得了整车出口资质。

“我认为‘西贝虎’只要一出国就带着民族品牌的色彩了,无论内在性能还是外观设计,都一定要做到非常好,才敢放心卖出去。”贾文良说,“这车还不完善,但不卖、不使用很难发现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有选择性地在内蒙古、甘肃等一些国内景区投放,时刻跟踪,这样心里比较有底。”

2011年4月,“西贝虎”顺利通过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产品符合欧Ⅳ排放标准,中心给出检测报告:“‘西贝虎’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各项性能测试及实际应用表明,该车能在水上、山丘、沼泽、沙漠、雪地、森林等各种恶劣地形中自由行驶,并能满足空投作战、边疆巡逻、科考探险、森林防护、治安防暴、抢险救灾、水上营救等特殊作业需要,也适用于野外旅游、水上垂钓等休闲活动……”

2011年5月9日,12辆“西贝虎”整装出发,参加浙江3000民兵预备役应急演练,整整一个月时间内全天候运行,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成为演练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至此,“西贝虎”已“进化”到第15代。

  出现在世界各地救灾第一线

2011年8月,“西贝虎”整车出口检验合格,义乌出口检验检疫局这样评价:“义乌从此也可以出口高科技产品,一举改变了只有出口小商品的局面。”当月,“西贝虎”首次出口台湾,随即又成功进入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瑞典、泰国、朝鲜等市场。

2012年3月1日,正月初十,义乌贾氏企业开工的鞭炮声刚刚响过,捷克经销商Peter就迈进了厂门,参观、谈判、订货,三天后,Peter满意而归。4个月后,第二批订单又来了。

“‘西贝虎’只要进入一个国家,就要埋下一颗好种子。”贾文良常这样讲。

“我们通知Yura来验下一批货,他说不用了,直接发过来就行。”俄罗斯经销商Yura是“西贝虎”的常客。俄罗斯国土面积大,地势不平,气候寒冷,普通汽车很难适应,而当地重型装备价格昂贵。从2011年开始经销“西贝虎”,Yura说“西贝虎”的动力性能和性价比已远远超过加拿大有40多年历史的ARGO车,他的客户很满意,这种“拖拉机”在俄罗斯广大农村很有市场。

国际经济不景气,中国不少产品的出口受到影响,而在“西贝虎”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几乎生产多少卖多少”,“泰国客商一次性要500辆,我们却苦于满足不了。”贾文良现在最发愁的是生产不出产品来,让客户失望,好在今年他们的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将投入试生产。

国内市场也呈现出良好态势。2011年11月,广东省消防总队一次采购12辆,“西贝虎”首次参加政府招标就得到了认可。

在大兴安岭、宁夏沙漠、浙江沿海、山西矿区,现在都能看到“西贝虎”的身影。

今年7月初,在义乌“西贝虎”厂区记者实地体验,一步就跨上了身披迷彩色的“西贝虎”,并没感觉有什么神秘可言,直到驾驶员发布指令“请戴好安全帽,抓好栏杆”,这才警觉起来。向左向左再向左,向右向右再向右,“西贝虎”快速在原地打转,还没等反应过来,它已攀上了四五级台阶,上了花坛,然后快速绕行……不亲身“领教”,很难想象它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有多威猛。

“目前,‘西贝虎’能够全轮驱动、原地转向,具有40度的极限爬坡和横跨1.2米壕沟的能力,陆地每小时行驶60公里,水上每小时行驶15公里,陆地载重500千克,装上水下螺旋桨后能在水上载重700千克,能在湖泊、山丘、森林、沼泽、沙漠、雪地等各种复杂的地形行驶自如。”说起“西贝虎”的性能,厂里的驾驶员充满自豪。

10年时间,义乌贾氏企业拼尽血本换来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外观专利;10年时间,他们在没有国家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领域里做出了很高水准的企业标准。

在贾文良心中藏着更大的心愿:“我们希望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用实际行动推进联合国未来减灾行动战略的实施;我们希望将公司打造成全球最大、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水陆两栖车生产企业;我们希望‘西贝虎’出现在世界各地救灾第一线!”

贾文良还想创建一个民企创新博物馆,希望铭记自己走过的“全地形路”,更加清楚今后往哪儿走。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