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劳工来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孙维晨︱长春、延吉、图们、丹东报道

6月底,中国一家官方媒体援引韩国《朝鲜日报》的报道称,在明年之前,朝鲜将有12万名朝鲜产业工人以“产业研修生”的身份来到中国工作。

在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金强一印象中,朝鲜如此大规模、有组织地派遣劳工来中国工作,“还是头一次听说”。

相关报道称,12万劳动者前来中国以赚取外汇,除了吉林省图们市、珲春市和辽宁省丹东市外,他们还将分批前往中国东北三省其他城市就业。

不过,对于“12万人”这一数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经多方采访,并未得到中国相关权威部门的证实。

据《朝鲜日报》报道称,即将前往中国的大部分劳动者都是韩国政府采取对朝制裁措施后,失去工作的朝鲜代工工厂的熟练工人,包括1万~2万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这些被评价为“勤奋、努力”的朝鲜工人将被统一管理,在中国的工厂里创造价值、赚取外汇。

 

  神秘的朝鲜高学历人才

必须在同一车间工作,

不出厂门,

不与中国人交往。

根据此前韩国《朝鲜日报》的报道,为解决中国东北三省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图们、珲春等地决定,将以产业研修生的形式接收两万名朝鲜员工。根据这一措施,今年5月,图们一家企业首次雇用了29名朝鲜女性。近期,又有160名朝鲜女性被派往该地区。朝鲜人得到中方签发的签证后,可以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

一位在图们市经济开发区工作的当地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此前已经有大约160名朝鲜劳工被分配在开发区的各个企业工作。

从图们市区驱车十几分钟便可以来到图们市经济开发区。宽阔的大道偶尔有企业的汽车经过,只有在午饭时才能看见三三两两的人群。图们江市朝鲜工业园区就坐落于此,此外还有延边图们塑料特色园区、浆纸化工循环产业园区、人参健康产业园区等。

图们市经济技术合作局的资料显示,朝鲜工业园项目是由图们市政府、河北某公司和朝鲜贸易省共同建设。园区以建设长吉图进出口加工贸易中心和朝鲜企业孵化基地为目标,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对朝出口加工基地和引进朝鲜技术人员合作基地。其中,朝鲜贸易省负责朝鲜技术工人的引进和产品在朝鲜市场的销售。

上述在开发区工作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的后面有正在给朝鲜员工建设的宿舍。按照他的指点,记者看到两栋正在建设的红砖楼房,但因为现场禁止靠近,记者无法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

据上述人士介绍,这160名朝鲜劳工平日活动单一,基本“两点一线”——从宿舍到工厂,而且基本不出工厂大门,也从不与中国人交往。即便是他们的中国同事,也几乎和他们没有任何接触。

据《凤凰周刊》报道,“在具体的用工方式上,朝方机构负责人也提出了他们的要求,派驻中国企业的朝鲜劳工,必须在同一车间务工。”

即便是长期散见于中国各地朝鲜餐厅的服务员,虽然身处服务性行业,但在管理上也非常严格。

吉林省长春市,一家中朝合资的饭馆。负责迎宾的工作人员胸前挂着朝鲜国旗胸章。饭馆大厅的中央是一个表演台——朝鲜特色的檀木色亭廊。

“我来这里工作已经快三年了。”一位李姓朝鲜籍服务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规定,工作满三年就要回国。

她身高约165厘米,皮肤白皙,看不出涂脂抹粉的痕迹,身上没有任何首饰。她告诉记者,和自己一起工作的20多位朝鲜同事大多毕业于平壤音乐大学,且个个能歌善舞。她们都不能单独外出,不允许使用手机,不准谈恋爱。“不允许使用手机是因为怕出事。”当记者追问“怕出什么事”时,她警惕而简约地回答说:“不好的事。”

她承认,很多客人会向她索要手机号码或其他联系方式,每次,她都会说:“对不起,都没有。如果想见我,你可以再次光临。”有客人问她对中国男子是否有好感时,她坚定地回答:“我们朝鲜有更好的男人!”

一位中国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她们很少与我们说话,工作特别努力勤奋。她们只负责迎宾和点餐、上菜等服务,传菜、清洁、后厨等工作则全部由中国员工来做。她们的宿舍离饭店不远,但具体地址我们不知道。”

延吉一家餐厅的中国员工告诉记者,在此表演歌舞的朝鲜员工,每天由饭店统一安排食宿,“平时也没见她们有什么大额开销。”

“我们要在国内经过选拔,然后国家送我们过来,都是合法的工作人员。”李姓朝鲜籍服务员说。她并不知道,今年,自己将有12万同胞前来中国工作。

金强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些产业工人在朝鲜应该都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在中国工作更加便于朝方集中管理。高学历也便于他们更加高效地学习。”

 

月工资1500元左右

60%上缴组织

朝鲜派遣大量劳工来华工作,其主要原因被境内外媒体解读为朝鲜需要积累外汇。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此次输送到中国的朝鲜劳动者的月薪根据从事行业不同,为200~300美元(约合人民币1300元到1900元)。《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走访长春、延边、图们、丹东等城市后发现,无论是朝鲜籍工作人员还是知情者提供的朝鲜劳工薪酬数据,都在1500元人民币左右。

一位在图们市经济开发区工作的当地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朝鲜工人的工资只有大约1200元左右(折合约200美元),没有其他的收入和保险。不过,在图们,这一工资标准已大大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830元人民币的全日制用工最低工资标准。

丹东市一位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丹东雇用朝鲜工人需要支付的工资大约为200~250美元,折合人民币1200~1500元左右,无需缴纳保险等。

这个价格对于朝鲜劳工来说,或许已经是高工资了。2011年7月韩国联合通讯社的一篇报道称,在朝鲜开城工业园区投资建厂的韩国企业负责人召开会议,决定接受朝方提出的园区员工工资上调5%的方案,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63.8美元。

《凤凰周刊》的报道称,图们朝鲜工业园区与朝方制定的劳工用工协议中,朝鲜劳工的工资并非全部由劳工受领,朝鲜劳工都是由政府机构集体外派,工资中的60%归组织,40%由中方用工企业发给朝鲜工人。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每个朝鲜工人每月自己可以赚到人民币480元到760元。

金强一分析说:“朝鲜派产业工人来中国工作,我认为第一是出于外汇紧缺的现状所迫;第二,其国内经济也有些紧张;第三,朝鲜认为加强与国际经济等领域合作是必要的。”

 

雇用朝鲜劳工难度很大

审批手续不繁琐,

但比较“苛刻”

在中朝接壤的另一边境点——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穿城而过。始建于1940年的鸭绿江大桥平静地躺在竹青色的江面上。在中国给朝鲜劳工发放长期工作签证之前,许多持旅游签证的朝鲜人都是通过这里奔波于边境两侧。

《经济观察报》报道称,丹东目前正在制定一个关于承接“朝鲜劳动力”的规划,期望通过廉价的朝鲜劳动力,把丹东打造成东北东部的代加工城市或者承接东部的代加工产业,并让鸭绿江流域的13个城市一起发力,成为朝鲜劳工最大的集聚地,从而推动东北东部边境地区的整体开放。

吉林省珲春市则在2010年就开始尝试通过官方渠道雇用朝鲜劳工。

珲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公开信息显示,珲春市于2010年10月份就开始试探性地与朝鲜罗先市工业局进行接触,洽谈引进朝鲜劳动力的问题。朝方也高度重视此事,经多次协商同意向珲春派遣劳动力,以每人每月1350元的标准,在中方负责食、宿及安全保卫工作的前提下,达成了引进2000人、第一批200人合作意向。“首批200人将在(2011年)12月中旬走进珲春”。

低成本、勤奋、好管理的朝鲜劳工,很受当地企业的青睐,但雇用朝鲜劳工绝非易事。

丹东市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雇用朝鲜劳工的手续并不繁琐,但是比较“苛刻”。“从今年3月份到6月末,丹东市共有6家企业申请雇用朝鲜劳工,但是只有一家申请下来。”而且,朝鲜劳工也并非对所有产业开放。“目前开放的只有三个行业,服装加工、食品加工和软件行业。”对于雇用的企业也有要求,即在丹东设厂时间超过一年并拥有一年的完税证明,投资资本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而且朝鲜员工只能占20%。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申请朝鲜工人不会因为投资规模格外大而提高获批可能性,“跟投资量没关系”。

据其介绍,企业招朝鲜劳工,需要先与丹东当地负责中介工作的朝鲜商社进行洽谈,这是审批手续的前提。“必须持有与朝鲜相关机构的用工合同才能进行申请。”而由此产生的劳务中介费用则由企业与朝方协商。

持有用工合同的企业,一般先向当地公安、外经贸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外事部门申请盖章,然后申请材料会被送往省里进行审批。而朝鲜员工的食宿、安全等由中方企业与朝鲜负责带队的人士进行协商安排。

国家旅游局网站信息显示,今年1月到3月,朝鲜来华总人数达4.02万人,其中服务员工为1.93万,占总数的近50%。

就朝鲜来华劳工的数量以及工资等问题,记者致电外交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并无信息可供回复。”

近日,朝鲜大使馆有关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关于大规模向中国派遣劳工一事,他们尚未收到任何有关信息。

(白朝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