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归来,绿色产业如何革新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邓继海 辛小光

从落实行动方面,谈“峰会的成功”还为时过早。“里约+20”获得的最大成功就是把偏离轨道的意见再次拽了回来。

6月22日,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峰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正式闭幕。193个国家领袖签署了峰会成果文件———《我们期望的未来》(TheFutureWeWant)。文件写道:世界各国“再次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及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讲话中指出:“‘里约+20’峰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不只是宣言,更是切实的行动。”

最终形成的大会协议中,包含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加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功能”、“建立超越GDP的国家福利评价指标”等多方面内容,大会取得了包括谈判成功、设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高级别论坛等多项成果,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刷新“绿色经济“模式

针对“里约+20”峰会的成果,国际绿色经济协会(IGEA)认为其中重要的解读是:

“里约+20”峰会,从统一各国认识和坚持“里约原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世界各国都确定并公开承诺,以发展绿色经济来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道路,搁置了的争议,并确立了推动“绿色经济”的具体措施,在“绿色经济”的统一性认知方面,刷新了“绿色经济”模式的多元性,因此而产生的重点将是“适合于不同国情、不同区域的绿色经济模式”,致力于“绿色经济”模式研究和能力建设的工作,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首要落地任务。

从落实行动方面,谈“峰会的成功”还为时过早。20年前达成的宣言及议程,在“里约+20”峰会中,只是获得了再次延续及强化的功效,最多也就是增加了一些战略性的推动举措而已,原本“里约+20”应该是落实行动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各种因素的冲突和叠加,诸如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经济发展减缓、各国大选等事件,使得各国连重申20年前原本定好的议程都需要重新谈判,从这个意义上讲,“里约+20”获得的最大成功就是把偏离轨道的意见再次拽了回来,并进行了夯实和强化,同时增加了这条道路的保障性措施。技术与资金的稳定援助与合作、贸易壁垒等问题依然需要拭目以待。因此,我们重点主张“推进和建立绿色经济发展的非政治色彩的市场机制,创造多元性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广泛而深度地开展绿色经济国际合作的民间外交”是符合实际而有效的国际合作措施。

大会成果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于中国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发展创造了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市场空间,这将对于中国各行业在实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时的持续增长起到奠定性的作用,绿色转型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最后驿站。

“里约+20”强化和再次确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充分尊重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型,使绿色经济成为任何条件下均可发展的主流道路。在所有的行业中,绿色经济将再无“死角”。

从商业环境与企业战略分析,“里约+20”峰会的成功,为商业经营者提供了一次“创立自身特色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机遇,多元化的绿色经济模式,将成为未来各商业经营者制定战略的重点依据和方向。这对经历了“十一五”节能减排洗礼的中国市场而言,无异于投放了一束“千彩烟花”,激活中国绿色经济之路百花齐放格局的按钮,中国的企业家,将在这样的格局中,获得以绿色战略和绿色商业模式制胜的竞争力跳板。

警惕“中等技术陷阱”

回顾十几天的系列边会和活动,“里约+20”期间,强大的中国团队发出了中国声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峰会上处处可以感受到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盼。

从中国自身来看,中国成功地从一个贫困的计划经济国家转向中低收入水平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从一个率先崛起的后发的低度发展中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的引领国,中国可持续发展经验本身就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产业经济层面,有专家明确指出——“中等技术陷阱”对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反思过去的发展路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亦会对产业发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以风电产业发展为例:近年来,世界风电发展很快,装机规模持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到2011年底,全球风电装机已经达到239GW。在一些国家如丹麦、西班牙,风电已经成为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丹麦风力发电量已经占到总发电量的22%,西班牙占到16%,风电已经可以在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逐步成为主要电源。

近五年来,中国风电的快速发展,主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提出的优惠电价政策和全社会的高成本分摊政策,也与电力系统已有的备用容量密切相关。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电力系统的备用已经基本用完。虽然这些地区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企业投资风电的积极性也很高,但风电的市场制约越来越突出,这已成为目前中国风电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当前中国风电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也是世界风电面临的共同问题。

 

多方协调的系统工程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技术、管理、政策上进一步统筹协调,需要花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努力。

首先,技术进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这既包括风电支撑的一些技术,也包括与风电建设管理相关的各类技术。近年来,风电技术进步很快,风电机主的单机容量快速增加,电网友好性能改善。但仍需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推动风电技术的进步降低建设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仍然是当前促进风电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海上风电的技术问题更为突出。

其次,在适应新能源资源的特性方面,需要开发适应风电特点的电网运行技术和储能技术。与常规能源相比,风电能源具有密度低、分布分散的特点,特别是它的间歇性和随机性,使风电发展面临很多管理问题,包括技术和准入标准,也包括建设管理和运行控制等。如何使风电发展更好地融入常规的能源发电体系中,制定适应风电特点的能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是我们促进风电大规模发展的重要任务。

再次,产业服务体系需要加强。风能发电是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认证等产业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技术研究和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人才和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加快建立适应新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是促进新能源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虽然风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看风电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今后风电发展的任务更重,面临的挑战也更大。

从“里约+20”峰会归来,我们深刻体会到:“里约+20”对产业经济的影响是深层次和长远的,在产业经济的技术系统层面,集成管理所面对的系统与环境已与传统意义上的系统与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以科技为代表的知识的作用在系统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突出表现在:包括科学技术、人的智慧、策略在内的知识因素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决定系统向前演化的第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跨越障碍力量的源泉。

反对声音

一个全球民间社会组织书面致函联合国“里约+20”政府代表,陈述了对《我们期望的未来》的反对意见。内容如下(节选):

我们期望的未来不能在以此为名的文件中找到。

我们期望的未来不能通过“里约+20”谈判过程得到。

我们期望的未来需要担当与行动,而不只是承诺。它亟须扭转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危机,而非一味拖延。它需要与民间社会建立合作,并与民间社会的步调与愿望保持一致,而不仅仅基于政府的舒适姿态。

上述内容在283段的正式文件中毫无体现,它仅将成为此次会议的遗产。《我们期望的未来》这份文件不仅平庸,且远不及1992年里约会议以来所达成的精神与进步。它甚至远不能契合所提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单薄而空泛的议程完全无法保证未来谈判的结果。

(2012年6月21日发表于里约热内卢,原文刊于英国《卫报》)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