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资IMF,中国不是要当“老大”

 

贺军

中国大可不必将此重任揽在身上,中国扛不起、也没有必要来扛全球经济复苏的大旗。

在全球经济一片萧瑟之中,中国经济被寄予了厚望。市场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应该扛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大旗。

这种看法至少对中国人来说是比较受用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恐怕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从未受到过这样的重视。

实际上,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受到的重视显著增加,不论是在IMF体系内的权力重新分配中,还是在近年历次G20会议商定如何拯救全球经济的场合,肯定少不了中国。各国的一致共识是:不能在中国不在场的情况下来空谈全球经济复苏。

6月,中国提出向IMF增资430亿美元,不过是金融危机后增加国际话语权的一系列交易的一部分。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从此将成为全球的主要发动机呢?中国是否就要从此扛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大旗呢?

在笔者看来,中国大可不必将此重任揽在身上,中国扛不起、也没有必要来扛全球经济复苏的大旗。扛大旗既需要实力,又需要承担责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轻易不要去当这种“老大”。

首先,看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不能只看规模总量。

 

从1992年起,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开始稳步增加。根据IMF的数据,2000年,中国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基于汇率)是3.71%;2010年,中国经济的比重上升到9.40%;2011年更达到10.48%。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国经济的比重会更高一些。

但即使如此,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并没有达到至关重要的发动机的程度。如果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结构问题,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并未有效地转化为中国国民的财富增长。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资源消耗和增长质量因素,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就更要打折扣了。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内部问题。中国经济必须提高效率,而这依赖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调整。

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减速的因素。前大摩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最近表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是一场押注欧洲的豪赌,不过这场豪赌现在形势不妙。占据着中国终端产品出口市场最大比重的地方是欧美,对发达国起伏不定的需求波动,亚洲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始终不能免疫。IMF的研究显示,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被低估了,有60%~65%的地区内贸易数字其实是“半制成品”——由韩国和中国台湾等生产组件,再由中国大陆进行组装,最后的制成品却是出口到西方。其结果将是,中国的国内经济增长将因为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危机而减速。按罗奇的分析来推理,由于中国的内需和消费并不畅旺,外部需求的冲击将成为中国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际上,从中国的经济战略来看,中国政府也在有意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年均7%。很显然,中国今后不再需要什么高增长神话,中国需要的是有效率的、可持续的中速增长,并应该将此明确为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在此目标下,中国需要调整结构,推动经济转型,鼓励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这一切发生,中国还需要持续推动改革和开放。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解决好内部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就是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大贡献。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