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央苏区收到国家“大礼”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郭芳 董显苹︱江西报道

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出台。

《意见》中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赣南,《意见》的主角,曾经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即将因政策的聚焦而改变原有的发展轨道。

  两个月内5位常委7次批示

赣南人迫不及待地从这份中央的厚礼中清点出了如下明细:据不完全统计,《意见》出现了9个“试点”、5个“试行”、4个“探索”、2个“试验区”、4个“示范区”、13个“重要基地”和30个“重大项目”,并有5个“扶持”、7个“补偿”、9个“补贴”、11个“优惠”和128个“支持”。

未来,中央将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全面振兴。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历史性的大礼,但中央究竟会支持原中央苏区多少钱,目前尚未得知。“有人说,中央对整个苏区的预算是8000亿,当然,这也没有哪个部门跟我们明确过。”江西一位官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说。

在此之前,在国家的各项政策“红利”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在它的南边,有“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东边有“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试验区,西边有“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边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5个国家区域发展规划,赣南明显“中部塌陷”。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开始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先后于1999年、2003年和2005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尤其在2008年以后,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越来越倾向于均衡化,中西部的革命老区以及其他一些欠发达地区也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予扶持。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把陕甘宁老区列入国家战略。

在此背景下,《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因而进展迅速。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介绍,2011年末,江西、福建和广东三地联合编制了《中央苏区振兴规划》,拟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以求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规划上报之后,在短短的两个月内,5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对此作出了7次重要批示。

2012年4月10日,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国务院42个部委149人组成联合调研组到赣南及周边地区进行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把脉开方”。

两个多月后,《意见》出台,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成为国家重大的经济任务以及重大的政治任务。

这是赣州发展史上第一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赣州乃至江西发展史上均具有里程碑意义。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在赣州的干部动员大会上激动地表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而作为欠发达的省份,江西也终于迎来了南北呼应、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北边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边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

 

GDP要连续8年增速17%!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长期积弱现状,令调研组颇感动容。

在调研结束后的总结会上,该次调研的联合调研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动情地表示:这次我们是来还债的。80年前,作为中央苏区的赣南地区老百姓倾尽所有支持苏维埃政权,把所有的财物都贡献给了中国革命。迄今为止,他们的生活依然困窘,赣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当时,毛主席就说:这个将来还是要还的。

《意见》提出,对原中央苏区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杜鹰坦言,距离全面实现小康就剩8年了,80年的落后欠的债,用8年的时间还上,任务确实繁重,责任确实重大。

在那一次调研总结会上,杜鹰表示,要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放在我们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来看待,这是起草文件的一个基础。他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赣南的发展慢了。

在杜鹰看来,所谓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就是一个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当然还有一个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全部的问题都在这里。因此,要把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慢的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补上去,这是中心任务。

这固然有历史的原因,即战争的创伤对人及地方经济带来的历史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杜鹰还分析了如下原因:一是赣南的资源禀赋并不太好,赣南目前人均耕地只有0.63亩,江西全省平均是0.99亩,全国平均是1.45亩,平均耕地少,土壤贫瘠;二是产业结构单一,整个赣州工业的门类里,稀土和钨两个行业在整个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里占了34.7%,在全市的利税里占了57%,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三是交通不畅,与外部的交往相对闭塞。

于是,在2000年—2010年10年间,赣南的主要经济指标比江西全省相比:人均GDP从占该省的70%下降到63%,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占该省的72%下降到54%,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从占该省的59%下降到47%,农民的收入从相当于该省平均水平的98%下降到现在的72%。

这是赣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在我们的文件和规划里,敢不敢提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越式发展?如果不跨越发展,就不能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要求,但若真的要跨越发展,困难很多。”按照杜鹰的估算,如果要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今后八年,农民的收入要以每年19%的速度递增,GDP要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仅赣州至少应该保持在12%~14%的速度。“这个任务非常严峻。”

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出现在了《意见》当中。

按原计划,《意见》出台后,还将要编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规划和指导意见的区别在于,规划的政策更加细致和具体,项目也将在规划中落地。

 

  吉安、抚州搭便车

根据《意见》,中央以市为单位,支持赣州、吉安、抚州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支持赣州、抚州创建全国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支持赣州开展全国低碳城市试点,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等。

上述江西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原来说以县为单位来确定苏区的范围,被纳入的县就享受苏区政策,不被纳入的就不能享受。这样一来,有希望的、没希望的都去跑,门槛都被跑破了。中央于是干脆来了个简单办法,以片区划分苏区的范围。”

虽然中央苏区振兴规划设想由赣州最先提出、发起和策划,但《意见》中所指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三省,江西的吉安、抚州也跟着搭车受益。

“我们都是抱着感恩的心情。”吉安、抚州的官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获得申请报批振兴规划的信息之后,当地政府敏锐地牢牢把握住这个机遇,利用这个契机来解决苏区乃至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包括水利、铁路、高速等,以及贫困地区的建设。

他们透露,“消息一出来,我们立即提前做准备,紧急跟踪有关部委,然后提出我们切实可行的、有可能挤进去的项目,可以说,我们希望挤进去的项目,都如愿了,这确实不错。”

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是这些地区的大问题,长期的积贫积弱,仅靠当地的财政已无能为力。

“为什么中央领导同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么多次批示?我以为,他们看问题的基本着眼点是民生问题,至少是近期工作的首位来考虑。”杜鹰感慨,原中央苏区民生方面的欠账太多。

根据发展目标: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意味着在第一个阶段将突出解决民生问题。

上述江西官员表示,借着原中央苏区的东风,他们希望能集中一些财力来真正解决贫困农村的建设,恰恰就是原中央苏区的那些村落,缺乏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当然,我们也认识到,中央的政策是重要的支持,当然再好的政策,只有落实好了才能转化为地方发展的成功,不落实一切都是空的。”

(赵静对本文亦有贡献)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摘录

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

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建成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

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

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给予倾斜。

鼓励政策性银行在国家许可的业务范围内,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信贷支持力度。

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等方面,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倾斜。

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