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高管薪酬怎样才能更合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剧锦文

所谓管理价格指企业高管的薪酬。古典经济学中资本价格是利息,劳动价格是工资,管理价格也就是管理者的报酬。

在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里,没有更多探讨管理的价格,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缺陷。出现这样的缺失,主要是因为该理论体系假设企业都是所有与经营合一的古典企业,管理没有被分离出来,管理的价格也没有讨论的必要。然而,公司制的出现引发了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的分离,公司成为当今企业的重要形式,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成为企业运营的核心变量,管理价格就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我国的国有企业采取了公司制模式,国企高管薪酬状况已引起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根据笔者研究,国企高管薪酬目前大体上有几个特点:

第一,国企高管薪酬呈加速增长态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到2009年,尤其进入2000年以后,国企高管薪酬大幅度上升。第二,大型和中小型国企高管薪酬差异巨大,国企高管薪酬与其管理的企业规模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第三,垄断与非垄断国企的高管薪酬差异巨大。第四,国企高管薪酬地区差异巨大。东部发达地区国企高管薪酬比中西部国企高管薪酬高很多。第五,国企高管薪酬与非国企高管薪酬差异巨大。第六,国企高管薪酬与普通员工薪酬逐年呈拉大之势。第七,国企高管短期薪酬占比远远高于长期薪酬占比。

针对这些现象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形成两类主要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国企依靠垄断获取大量垄断利润,为国企高管获得高额薪酬创造了条件;第二类观点认为,国企通过银行信贷配给等机制占有廉价资金、土地、矿产等资源从而形成大量超额利润,为高管薪酬创造了条件。

笔者认为,以上两个观点只是解释了国企高管获取高薪酬的条件,但没有很好地阐述其背后的原因。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企终极所有者缺位和多级委托—代理关系,造成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软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通过他们拥有的种种控制权,获取了包括为自己涨薪或在职消费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第二,国企高管的行政性选拔割裂了薪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这使得薪酬制定失去了基础性依据。目前国企高管主要是通过行政选拔产生的,首先签订的是一个政治性契约。因此,对国企高管的选拔和考核,首先要看高管在完成政府国家的政治任务、稳定社会等非商业目标方面是否努力;其次才是看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这样一来,其薪酬制定与经济绩效之间的联系就降低了。尽管行政选拔机构会说,考察管理者时当然要考察其经营绩效。但实际上他们所考察的绩效指标总是次要的。这样一来,国企出现的借助垄断获取超额利润,包括高管的高额薪酬侵蚀利润就很有可能被默认,甚至得到鼓励。

第三,由于国企高管薪酬制定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社会获取这些信息成本高昂,使得高管薪酬失去广泛的监督和制衡。现在公众对于高管的薪酬怎样制定的根本不清楚,所以有些高管可以肆无忌惮地为自己谋取涨薪,这也成为国企高管理价格的一个原因。

即便这样,有些国企高管仍抱怨自己的薪酬跟国外同规模企业相比太低,他们认为,自己为企业创造了如此巨额的利润,就应得到更高的薪酬。而实际上,高管的工资高与低,可以从管理的价格上做统一的衡量。国企所使用的资金价格是低的、土地价格也是低的,可能普通劳动价格也是相对较低的,甚至更多获取了大量廉价的矿产资源和生产资料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国企就是一个使用低价要素的特殊结构,管理价格当然不能高于其他要素的价格,否则就会出现薪酬对利润的侵蚀。

所以,在国企特有的价格结构中,对管理价格的合理确定只能有两条途径:要么提高国企占有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比如资金、土地、资源和劳动的价格,都通过市场来形成价格定价来雇用,这可以通过降低这些资源进入市场的门槛,或者说放弃政府对其的过度垄断得以实现;同时,考核者首先根据高管的经济绩效确定其薪酬,完全可以上不封顶;要么降低管理的价格,依据低价使用其他要素的程度,确定高管相应的薪酬水平,将企业形成的超额利润收归国家所有,并通过财政方式向全民转移。不将国有企业看作纯粹的商业组织,而是作为政府的政策工具。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社会对国企高管不合理薪酬的不满,才有助于形成比较合理的社会分配关系。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