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走向“适度宽松”

 

钮文新

温总理在武汉召集“东西南北中六个代表性的省份”调研经济运行情况,并给出13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这当然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的正式转向。而这一政策转向也当然是对的,但问题是,早知今日再度拉动内需,我们何必用两年的时间,兢兢业业地压制内需?

不是吗?我们一直提示,紧缩货币政策就是最有效、最典型的压制内需政策。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两年,而且是银监会、央行两家机构,一个通过不断提高监管指标紧缩货币,一个通过不断地提准、加息紧缩货币。如此之大的力度前所未有,而政策效果无不集中于内需的压制。

有人会说,这样的紧缩是在纠正4万亿投资的过错,问题是:真能有效修正这样的过错?我们当年投下4万亿元,难道不是为了拉动内需?难道不是看到外需猛跌,而试图以加大内需,弥补外需不足,从而保住中国经济增长,保住充分就业?那为什么没过多久要180度大回转,通过大力度的紧缩货币压制内需?回答当然是,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我真要讥笑那些连通胀定义都没学好的“经济学家”。通胀定义是:在纸币条件下,如果货币过度发行,超过商品供给能力,那将引起物价一段时间的普遍上涨,这样的一种经济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所谓通胀必须具备一个基本前提——一定是货币多发,达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程度,然后是物价“普遍”上涨。请问,中国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什么时候出现过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没有,中国的问题是产能过剩,也就是供给过剩。又如何会总需求大过总供给?

 

的确,物价确实上涨了。但是,这个物价上涨是在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条件下发生的,那一定不是通货膨胀,而是成本推动。

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对于总需求的描述,实际指的是“主动性的总需求”,而绝非被动性的总需求,中国4万亿元基建投资所创造的需求,完全是被动性的总需求。既然如此,就算经济刺激计划退出也该从财政政策一端退出,为什么要从货币政策退出?而且用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组合,这是不是太荒唐了?我们早就解释过,积极财政政策会让政府项目吸干贷款,而对主动性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民间经济将被迫大幅萎缩。

此结果是中国经济“失速”——当动力达不到平稳飞行的要求时,突然快速跌落。现在是不是已经发生了这样的问题?我看是。六省份负责人反映的经济情况就是:“需求不足、部分行业和企业效益下降等矛盾比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也是13项拉动内需政策出台的重要背景。只不过是“保增长”换成了“稳增长”,但“稳”和“保”又有多大差异?

说什么都晚了,现在要恢复经济动力,不是不可以,但经济代价巨大。

总体感觉,政策在走向“适度宽松”。请注意,适度宽松不等于扩张性政策。就像我们坚决反对货币政策从紧,但并不意味着支持“扩张性货币政策”。我们一直认为,货币政策必须适度,而现实经济状况下的“适度”标准应当是“中性偏宽”。同样,放松银根也是针对货币政策过紧而言,希望其尽快恢复到至少中性水平。

我们总是被极左或极右的思维方式所困扰,就像没学好数学的小学生,只知道正数和负数,但总是忘记“0”这个非正非负的数字。该吸取教训了。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