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试点试出了什么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上海财税部门新近发布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1日起该市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以来,各项政策措施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一季度全市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整体减轻税负约20亿元。

20亿元减税额相较全国同期2.59万亿元税收收入,固然是九牛一毛,但其正向效应,却有助于同时推进税收公平与效率。

就公平而论,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增值税与营业税,不仅存在显而易见的重复征收,并且还导致整体税负随收入累退,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即可以通过产业链上进项税额抵扣,避免服务分包环节层层征收营业税。从上海试点情况来看,由于占企业总数近七成的小规模纳税人由原来按5%税率缴纳营业税,调整为目前按3%税率缴纳增值税,因此,原本税负相对较重的小微企业成为了这项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另就效率而论,税收的目的并不止于转移支付,作为一国产业政策的重要抓手,它还兼有引导资本投向等基本职能,但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增值税与营业税,显著矛盾于现代经济分工不断细化,以及服务业占比不断上升等内在要求。因此,通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可以化弊为利地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成本低且收益大,事半功倍的“营改增”试点,充分表明中国税改,乃至所有改革行至中流普遍性的困顿。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最大的障碍在于营业税系为我国地税第一大税种,改为增值税后总体税收短期之内趋于下降,且按例只有1/4划归地方。因此,这一税改即便是在中央让利地方指向明确——“试点期间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情况下,它的推广仍然因为上海一地的特殊性而未必顺利。

上海对“营改增”独有的热情主要源自两点特殊性,其中之一是,上海系国家战略明文要求“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示范地区。按照规划,2015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要达65%左右。因此,为了扭转近年来本地服务业发展后续乏力的不利局面,上海甘愿在短期内年静态减税百亿元以换取未来更多可预见税收。

上海在“营改增”试点中的另一项特殊性或许不如前一项耀眼,但却丝毫容不得小觑,那就是上海在全国省级区划中独具特色的国税、地税机构合署办公。因此,综合这两点特殊性不难得出,行至存量改革阶段,多大程度上触动了既得利益群体以及该部分利益群体可能反弹的力度大小,已经明显相关于某项改革的进展顺利与否。而对于这一现象的充分认识以及恰当地破解,其实正是下一步改革如何进行的关键所在。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