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不容继续压制

钮文新

两年来紧缩货币条件已经使中国的内需受到了过大的压制,而4月份的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显示,订单指数回落,生产指数上升,这说明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特征,尽管PMI已经连续5个月回升。

需求不足的另一个体现是:贷款增量急剧萎缩。一季度,面对前两个月贷款萎缩,我们就认为,这是中国需求不足的具体体现;但3月份,贷款突然爆发式增长,这让人们对需求不足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很遗憾,4月份的数据再次佐证中国总需求不足的现实。“五一小长假”上班第一天,媒体就报道说:截至4月25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4月新增信贷仅1017亿元,信贷投放速度较3月明显放缓,银行存款也集体外流。

有人会说,贷款不足是存款大量流失的结果。我认为,其实相辅相成。因为,一季度过后,存款之所以大笔流失,那是因为银行季末效应的必然结果。季度末,商业银行为了存贷比达标考核不惜代价、拼命揽储,有统计说,近2万亿极其短线的存款流入商业银行,而这笔钱到期后,立即消失。

这一现象其实恰恰说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于紧张。按2万亿虚增存款和商业银行去年年底3.79倍的货币乘数(指在基础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计算,央行至少亏欠市场5300亿元的基础货币。正是央行长时间用紧缩货币的办法治理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使得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亏损,这必然导致企业投资需求暴降,而其随后的必然结果就是:贷款需求减少,内需随之减弱。

现在,一切不良后果已经开始发作,而中国央行并不承认这样的后果,至今不愿意转变政策。这实在与他们所倡导的“逆周期”调控的原则相违背。所以“逆周期调节”说的是:当经济已经明确朝向市场预期方向运行之后,政策必须开始逐步进入方向调节过程,否则会造成经济的过热或过冷。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已经在2011年初确立增速放缓的基本态势,2011年年中已经初现回落加速态势,但一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看到货币政策处在紧缩状态。除了上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造假”的证据之外,人民币再次进入升值通道也是货币政策过紧的基本证据。

中国到底是要拉动内需,还是要压制内需?为什么政策实施的方向与政策主张的方向相背?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贷款需求“严重不足”,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失速”,说明“滞胀”很可能变成现实。到那时,货币政策将被“废掉”,而中国经济将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现在不能再压制内需了,货币政策必须尽快转向中性偏宽,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必须成为第一选择。因为,只有这个方式才可以向市场明确传达政策意图和信号。我们已经说过太多次了,一旦内需“失速”,央行投放货币也无济于事,因为那时将发生“滞胀”,至少是流动性陷阱。

可以肯定地讲:不立即结束中国经济现在的恶性循环,中国的经济危机必然到来。我们尽管已经看到了一些经济政策转向的迹象,但货币政策转向依然留在只说不做的层面,这很危险。尽快放宽货币政策,这不仅仅是股市的期待,更是整体中国经济的期待。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