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统一监管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国资委近日公布《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国家出资企业(不含国有资本参股公司)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境内外各级企业及其投资参股企业,应当纳入产权登记范围。

统一登记才能及时、真实、动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国家出资企业对外投资的产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国资改革愿景中的“全口径、全覆盖”的统一国资监管体系,才能有望尽快成型。

近年来国企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保持增长趋势,但是这种效率提升所倚靠的“产权多样化”后续动力业已不足,要在不断推进公平竞争的同时继续提升国企绩效,相对可行的替代方案唯有强化外部监督。

多头管理不利于监管已毋庸置疑,2003年国资委成立,国资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被改革。目前在大多数国资产业类领域,国资委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原则,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出资人机构履行职责的制度和方法。

尽管方向正确,但是改革依然滞后于监管对象的快速变化,目前,还有其他数十个部委下属的5000多家营利性国家出资企业,尚未纳入到国资委监管范围之内。在地方国资层面,不少地方迫于形势所需,反而先行先试地跑到了中央的国资前面。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4个直辖市,已经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全覆盖监管。

国资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趋势是倒逼加快统一监管的重要因素。

其一,国企绩效不断改善。有资料显示,仅在1998至2007年10年间,全国国企盈利总额累计已达10万亿元。如此庞大的现金储备,加之各级政府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通过杠杆式的集团控制模式,向各个经营性领域进行延伸。因此,如此庞杂的国有资产,依靠目前三级政府300多个出资主体分别监管而得以保全,令人难以想象。

其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渗透是企业发展内在需求。据中国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正常经营的52家信托公司、规模最大的50家证券公司以及25家财险公司、39家寿险公司中,具有央企背景的产业资本已经实际控制了46%、38%、48%以及51%,再加上近年来加速的国企主导的外储“走出去”战略。因此,目前产融分割的独立出资、运作、监管体制,已很难应对这种既深且广的产融一体化趋势。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我们希望,新一轮以统一监管为重点的国资改革能够以统一登记为发端,快快赶上形势所需。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