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耀司:反时尚的时尚大师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侯隽︱北京报道

“我一般都是两套衣服穿半年。这是其中的一套。”一个老顽童走上舞台,身着一件简单的黑色单排扣风衣,一条膝盖内侧已经起球的深藏青色针织羊毛裤,脚上是一双结实的深棕色户外短靴,还没等人笑出来,他又调皮地把手指放在了嘟起的嘴唇上,又很快补充说:“让我解释一下,内衣我每天都换的,而且我会穿CalvinKlein。”

在场的许多人没想到,被时尚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时尚哲学家”、“空间解构者”、“黑色魔术师”——山本耀司会这样出场。这位在过去30年,世界设计师眼中“神一般”的人物就这样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战争寡妇的儿子

“在这个世界上,说句实话,我是十分不幸的。我是战争寡妇的儿子,从小家里很穷,所以我始终不能很好地融入这世界。尤其在小时候,我总有一种反抗的劲头。如果没有通过事业来获得成功的话,我想也只能靠犯罪来排遣了。”山本耀司娓娓道来,不时伸出那双修长的手往后拨一下他那头已经灰白的长发,他双目低垂,但是目光始终坚定,对于每一个问题丝毫不回避。

山本耀司出生于1943年,距离日本战败不过2年。他的父亲在战争中去世,他由当裁缝的母亲一手抚养成人。“每当我想起父亲,我依然能感受到心里对战争的那种愤恨。”山本耀司认为,童年的遭遇让他对“瑕疵、错误、不完美、偶然”产生审美偏好,而母亲自我奉献的女性形象对他则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能小时候看了太多女性穿着高跟鞋,涂厚厚的唇膏,看起来很野、很吓人,非常不自然。”所以在山本的时装秀中,他的模特始终穿着平跟鞋。尤其是在他早期的设计里,他一直倡导女性要获得像男性一样穿着的权力,并认为穿军装的女人最性感。

虽然山本耀司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名画家,但为了能让母亲过上有保障的生活,他考入在日本久负盛名的庆应大学并获得法律学位。然而,从小受母亲影响,并偶然在1968年遇见了日本时装界另一个传奇人物川久保玲后,山本耀司最终选择和川久保玲一起到法国游历闯荡。

 

入侵巴黎

1981年,当时籍籍无名的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在巴黎举办了一场时装秀,这场秀在当时饱受争议,被巴黎时装界描述为闻所未闻的“广岛风格”和“大爆炸时尚”。法国《费加罗报》则以《日本人的进攻》作为新闻标题报道他们的设计系列。

“当时50%的人赞扬我,50%的人毁我,特别是媒体,他们对我的评价非常不好。”山本回忆说,“有一家美国媒体甚至给我做了一页纸的报道,用大的毛笔画了一个叉,写着:‘再见吧。’但是,我的作品受到时尚买手的青睐,蜂拥而至的客户们甚至把我公司的电梯都踏坏了。”

上世纪80年代,一切都在膨胀:薪水在涨、消费在涨、自我意识被尽可能地放大了,体现在服饰上是巨大的垫肩、干练的西服套装、高跟鞋和鲜艳的色彩。但日本设计师显然让西方傻了眼:他们使用天然面料,服装颜色单调而黯淡,走秀的模特穿平跟鞋,脸上几乎没有妆容;设计更是毫无规则可言,用层层叠叠、披披搭搭的配衬方式来处理轻逸的布料,使衣服看起来自然流畅。所以在当时,以山本耀司为代表的飘逸衣风有如当头棒喝震撼了整个欧洲时装界。

但是,当时在美国《纽约》杂志做时装编辑、后来有“时尚女魔头”之称的安娜·温图尔嗅到“东风西渐”的气息,并很快以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几个设计师为主题,做了一组“最懂融合东方与西方的设计师”的专题,称他们“以经典的东方式优雅与纯粹的线条建构了时装”。而《时代》更是给了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和三宅一生最高评价:“如果说现今的设计师中,有10个可以称为伟大的话,这其中必定有3个日本人。”

 

“赚钱不是我要的成功”

“某种程度上,我就跟《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裸体的皇帝一样,但为了让日本时尚文化不输给世界,持续现在的工作是我的宿命。我将继续为服装设计事业鞠躬尽瘁。”2009年10月9日,山本耀司向东京地方裁判所递交了民事再生法适用申请,借此对自己的公司进行重组。此前,山本耀司因公司负债60亿日元,正式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这个叱咤时装界30年的传奇设计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遇到了他从业以来的最大挑战。1983—2007年,山本耀司一共创立并经营了9个品牌。“我把经营完全交给别人去打理,但是投资扩大太厉害再加上旗下品牌盘根错节,导致我的经营失败了。”

2009年10月,山本耀司在破产声明中,承认自己的失责,但同时表示,“我强调坚持‘日本制造’的理念,因为我看到的是全球市场,日本的时尚文化并无一步落后于世界。”

经过3年的努力,山本耀司终于摆脱了自己并不擅长的财务管理,为自己的公司找到了新的经营者——一家名为Integral的日本本土私募公司提出向其注资,参与运营管理。而他本人继续担任公司品牌的创意总监,继续参加他喜爱的巴黎时装展,今后再也不用分心经营的事。

山本耀司感慨,“有人对我说:你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可见也不怎么成功嘛。但我认为赚钱并不是我想要的成功。时装产业是我们地球上最后一个用手来做的产业,不能交给电脑去做。人的手就是文化,我们的手指就是文化。很多人认为我是个谜,不爱说话,但我会一如继往认真去做,我坚信这一点。”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