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开始入地
城市交通开始入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长沙报道

在接连几个月的阴雨天气后,4月19日的长沙露出了难得的晴天。但在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隧道集团”)工作人员看来,比晴天更难得的是卢耀如等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到来。

7位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桥梁工程等领域属于教科书式人物的院士,此次齐聚长沙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由中铁隧道集团设计施工的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工程(下称“营盘路湘江隧道”)。

这个隧道工程有什么独特之处,竟然吸引了这么多院士前来?

向地下要空间

有着“湘江第一遂”之称的营盘路湘江隧道,于2009年9月开工,2011年10月竣工通车。这项难度极大的工程,在最初的论证阶段甚至被学者断言是“不可能的任务”。

隧道出入口拥堵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交通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营盘路湘江隧道除南北两条主隧道外,还增设了东岸、西岸四个在水下的匝道,形成了一个水下的立交桥系统,简而言之,就是相当于在湘江江底建了一座“立交桥”。

王梦恕院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这样复杂的水下地质情况下施工,营盘路湘江隧道的施工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首次。而这样的技术突破背后,是我国城市发展拓展地下空间的一次积极尝试。“从地上交通到地下交通,是城市的发展趋势,21世纪将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美国曾表示,21世纪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地下或半地下。国土面积极为有限的近邻日本,在利用地下空间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宣称要达到把“1个日本国变成10个日本国”的目标。

地下工程的一个主要优势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紧密相连。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认为,在中国现行的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的情况下,“向地下要空间”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铁道部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表示,过江、河的隧道是江河两岸拓展城市空间的有力手段,“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大规模地推进”。何华武回忆说,3年前在修建武广高铁的时候,通过浏阳河的线路,在比对了各种施工方法后,当时下决心“要沉下去”,修建一条10公里的穿越浏阳河河底的国内首座穿越河流的高速铁路隧道。“现在回过头看,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省了资金,多好的一件事。”

据何华武介绍,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过去都是发展桥梁,现在隧道技术正在加大发展力度,比如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过去都是桥,现在也在发展隧道。

此外,在地质灾害多发的情况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还有利于防护城市安全。据记载,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人,地面建筑物毁坏严重,而地下工程绝大部分完好,人防工程中的人员无一伤亡。伊拉克战争中,人员伤亡主要是地上,地下伤亡极少。这对未来的城市建设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例如上海建成的一个9万多平方米的超级地下场所,平时可做商业、车库和仓库等,紧急状态下可容纳10万人在里面安全生活,躲避地面发生的核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爆炸等灾难。

 

  多个城市把交通转向地下

中国城市发展正面临着新的选择。持续向高空发展,大量高层建筑、高架道路不断增加密度,结果是破坏人的生存空间,影响人的发展;持续沿近地发展,又出现人口饱和、空间拥挤、土地紧张、绿地减少、交通拥挤、停车困难、污染严重等问题,且建设成本越来越昂贵。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已经成为诸多国内城市发展的趋势。

营盘路湘江隧道之所以要建“水下立交”还有几个原因:一是隧道西岸毗邻文物保护区,地上施工可能对王陵公园扇子山文物造成损坏;二是隧道东西路入口属于城市繁华地段,地上施工将带来大面积的拆迁费用。

据悉,营盘路湘江隧道的整个工程预计总投资约18.7亿元,采用现行方法施工节省直接成本8988万元,节省材料400万元,加上其他节约成本,共节省1.03亿元。

与长沙有同样打算的还有南京市。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表示,近日南京正在炸城西高架桥,工程完成后,城西高架桥将转为地下。对于这座才使用了十几年的立交桥,王景全表示“很心疼”,但是在反复的论证过程中,王景全认可了要保护好像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原貌,把交通改到地下去是“一个理念的创新”。王景全说:“这个理念的重要性体现在,既避免了城市征地、拆迁的干扰,又避免了地面立交桥建到很高后对居民的噪音干扰,还维护了城市的面貌。”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因铁路而生,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铁路对石家庄分割的诸多弊端随之而来。打开石家庄地图,便能很清楚地看到,京广铁路和石德、石太铁路呈十字交叉状将石家庄分割成了几个部分。一方面火车通过时形成的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交通瓶颈。另一方面,长时间、数量繁多的呼啸而过的火车噪音也成为沿途居民的“心头病”。

2009年1月,石家庄铁路入地工程全面启动,未来石家庄市有望成为全国首座实施铁路入地工程的城市。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杜彦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铁路入地不仅能节省土地、改善环境,而且对石家庄整体的地面交通状况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设计规划中,铁路入地后还有详细的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包括开发地下商业街、停车场等的构思。

与此同时,国内的一批大城市如上海、杭州、广州和深圳、北京等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认识较早,近年来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建设了一批大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比如上海的人民广场、静安寺、徐家汇等地区的下沉式地下广场和商业街,杭州的钱江新城工程等。广州、深圳、北京等城市正在兴建的多条地铁线路工程也是大城市缓解城市拥堵、积极开发地下空间的表现。从地上到地下,从摩天大厦到向地下寻求空间,未来的城市发展还有许多值得期待的发展空间。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