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能破解经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本刊记者 曹海鹏|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董显苹|北京报道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开放日,记者会结束之后,在记者的团团簇拥之下,鹿心社被包围在人群里举步维艰。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记者只好站在椅子甚或桌子上,对着人群一阵狂拍。

这是鹿心社第一次以江西省省长的身份在全国两会上亮相。

鹿心社始终面带微笑,眼睛眯起来像一条线,脸上始终流露着和蔼、亲切。这使得他在记者圈里一直有颇好的人缘——他曾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任上积累了长期与记者打交道的经验。

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侃道:“我应对媒体还算得体吧?”他记性很好,在拥挤的人群中有过一面之缘,再次见面的时候,他说,“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

事实上,自2011年5月31日转任江西省代省长之后,鹿心社一直保持着刻意的低调。除了当地官方媒体对其考察调研的常规报道外,罕见其他媒体的报道。但人们对这位新任省长的关注并未因此而减少。例如,在一个欠发达同时又是唯一一个强调以“生态立省”的省份,他将如何在实现经济追赶的同时又仍然保留“一湖清水”?例如,作为一个国家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的农业大省,如何在加速城镇化扩张的同时又严守土地的红线,继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如,一个羸弱的财政如何解决社会转型期的诸多民生问题?他又将如何带领中央苏区数量巨大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破解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履新江西时,鹿心社曾表示:来到这片红色土地,投身改革发展,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为什么倍感压力呢?尽管江西这些年发展比较快,去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超过了一万亿,进入了万亿俱乐部,但是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还是江西的主要任务,老区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的工作做不好,就辜负了人民的期待,对不起先烈,对不起老区人民,所以我倍感压力。”鹿心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坦言,“江西现在的发展面临双重压力:第一,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第二,提升江西经济的发展质量。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我们保护好江西的良好生态。我在江西工作感到两大难题,怎么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我们财力还不很宽裕的背景下,多为群众办些事,改善民生?”

江西处于沿海发达省份的边缘,从地图上看,如同被经济较发达省份半包围,形成发展的洼地。过去,相比于整个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江西长期处于欠发达。2011年,江西迈入了万亿GDP俱乐部,成为了23位俱乐部成员中的一员。然而,此时的广东已经迈入了5万亿,即使是同处中部的湖南、湖北、安徽也早于前几年跨入了万亿俱乐部。

“我们清醒地看到,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欠发达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鹿心社说。

但在2012年的预期经济增长中,江西将增长目标定在了10%,这在中西部省份中并不算高。贵州省的目标定在14%,重庆定在13。5%,内蒙古、陕西、海南等省份的增长目标也都达到了13%。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鹿心社坦言,“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国家给了一些先行先试的政策,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生态,是个难题,要解决好这个难题,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机制和体制做保障,如果没有这个保障就只能是说说而已。”

当然,他也表态,从江西的省情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红色旅游业,大力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条件、也有能力破解经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例如,江西每万元GDP耗能显著下降20%以上,总体实现了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红色旅游顶层设计

虽属经济发展的洼地,江西却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该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近些年来,江西省政协常委张国轩几乎每年都在该省两会上建议,进一步加快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红色旅游带动该省的旅游产业发展。

他在长期观察中发现,自2008年起,江西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接待人数占该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40%以上。以2011年为例,江西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和34。5%,占旅游总人数1。6亿的31%,旅游总收入1100亿的40%。

他的建议在鹿心社2012年的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强调。该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红色旅游强省,深入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中央苏区红色旅游整体开发。

事实上,在两会期间,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业一直是鹿心社向公众推介的重点。

“国家旅游局的好朋友对我讲,江西旅游资源在全国排在前面,但实事求是地讲,尽管这两年我们旅游发展很快,去年接待1。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千亿,但这个成绩与我们的旅游资源相比,仍有很大潜力。”他提出,2012年,力争旅游接待超过1。9亿人次,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

为此,在采访的现场,他还专门打起了广告来。

“你回去留意一下我们在中央电视台做的旅游广告。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费很贵,我们江西比较穷,先前做了一个广告‘江西是个好地方’才5秒钟,一闪而过,大家都记不住。于是我建议,省政府出一部分钱,各景点政府自己也出一部分钱,把我们井冈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等各大景点的精彩画面打个包,延长广告时间,可以让‘江西是个好地方’能唱下来,一一展现各大景点,效果非常好。”

鹿心社说,最近中央的领导到江西视察工作,对江西发展红色旅游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要做好,单靠一个一个景点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气候,江西正在做大旅游的顶层设计和谋划。”

  “中三角”设想

仅凭旅游,当然不足以带动一个省份的崛起。

这些年,中央正在积极通过政策的倾斜试图实现中部的崛起,并使中部成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2007年,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分别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2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也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地图上,中部的三大城市群:武汉1+8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南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恰好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于是,有学者提出了打造长江中游“中三角”的概念,“倘若这三个城市群能够携手发展,构筑长江中游城市的集群,有可能成为中国增长的第四极”。

这也成为了两会期间三省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

“这当然是一个大好事,暂且不讨论第四极的问题,不仅是对中部地区的崛起,甚至对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鹿心社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三个城市群之间交通便利,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不光是地图上看是“三角”,事实上也完全可以构成一个更大的城市群,共同发展。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2月上旬,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在武汉召开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的商谈会,三省省长代表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明确了九大合作领域及四大合作机制。“目前,三省的有关部门正在围绕九大领域进行对接,例如交通、旅游、城市规划等都在推进。”

在“中三角”的三个城市群中,江西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以龙头城市南昌为例,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五。

当然,鹿心社认为,在这样的合作中,不存在强弱之分,关键是要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我们会打好自己的牌,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但事实上,他在江西省新的区域发展布局中,也在有意识地增强该经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除了继续将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进行重点打造之外,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着力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入的赣州紧邻珠三角、闽三角地区,具备承接两个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此同时,赣州还是中央苏区的重地,而关于中央苏区振兴的规划也已经上报到国家发改委,争取国务院的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赣州未来或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但目前较为棘手的问题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工程进展并不顺利。推进“两核(彭泽、万安核电站)一控(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对江西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被称为江西省“一号工程”,彭泽核电厂则被称为“二号工程”。这两项工程也是几任江西主政者的夙愿。然而,这两个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均受到了质疑和阻力。

江西方面表示,将力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尽早获得国家批复并开工建设。

而彭泽核电项目的命运也仍然悬而未决。

江西人的期待

当然,鹿心社在江西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2011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仅为45。7%,这意味着江西有多达2400万以上人口仍然在农村,发展压力巨大。同期,全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2。8%,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增加城镇人口55万。

他坦言,这并不轻松。

但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江西将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同时,江西也将积极扮演承接产业转移的角色加速发展经济。

如何从全局上处理好此过程中因征地和拆迁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如何缓解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承担着商品粮输出重任的农业大省江西,这仍然会是棘手的问题。

鹿心社曾在国土系统履职24年,30岁起从国土部副处长位置上一路升迁,历任耕地保护司司长、副部长,有丰富的涉及土地问题的政策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国土系统任职期间,他屡屡强调“集约节约用地”,亦多次表示“绝不能以保增长为名,侵害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外界认为,从经验上看,在这样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上,他能在全局上作出很好的平衡和把握。

江西人仍然在观察这位新省长,当然也对他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能带领江西脱离欠发达的行列,更希望他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避免社会矛盾的累积。

 

对话江西省省长鹿心社

《中国经济周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经中央政府批准实施的国家级战略,江西省在落实这个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鹿心社: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有一个思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之路,这是本质要求。

按照本质要求,我们首先是强基础保生态,着力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优势。第二,昂龙头,强经济,着力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第三,建机制,促协调,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给了一些先行先试的政策。我们将利用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在新机制新体制上做大的改善,努力走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相协调的路子。

我有信心,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周刊》:您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努力建设红色旅游强省,深入发展红色旅游。那么,接下来,这些工作将如何推进?

鹿心社:第一,我们要做好大旅游的顶层设计和谋划,更好地把生态的优势和厚重的文化结合起来,游客到了江西不只是游山玩水,而是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能够了解江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第二,我们要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家来了,但来得快,走得快,我们希望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游客来了之后能待下来,四处转一转,买买东西。第三,提升我们的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接待的能力和导游素质水平等等。我相信,采取相应的措施,江西的旅游一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如同您所说,江西的发展面临双重压力,您如何破解这双重压力?

鹿心社:首先,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矛盾,因此加快江西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的经济实力更强是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第二,要着力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我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把优美的生态环境破坏了,我们将对不起子孙后代。因此,我们在产业的规划上要求,凡是高耗能、高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产业不发展,在具体项目上严把环评关,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我们要形成一种新的机制,保障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第三,大力改善民生,去年江西的财力并不宽裕,但是我们整合统筹了350亿元的资金,办了66件民生的实事。今年,我们统筹500亿元的财政资金,要办70件实事。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宽裕和幸福。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江西的省长,您认为在下一波的经济发展中,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江西有哪些优势?

鹿心社:江西当然有很多的优势,除了我一直在强调的红色资源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农业也是我们很大的优势,建国以来,江西是连续不断地向外省供应商品粮的省份之一。江西也有很好的区域优势,毗邻三个重要的经济区,长三角、闽西、珠三角,当然,江西还有独特的生态优势……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