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建设须按需定产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武汉市首批公租房3月5日起入住以来,至今竟有七成房源无人申请,仍然处于闲置状态;无独有偶,上海市首批公租房3月10日申请受理结束时,两处房源也分别只有1/2与1/3被申请。

导致公租房被冷遇的原因虽不一而足,但就其中较具共性的几条来看,如租金优惠并不明显、申请条件过于严苛、房型地段并不适用,等等,无不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的那样,行政力量介入市场以图矫正市场失灵,实际情况并非得偿所愿,因为政府活动同样具有造成市场失灵的信息不完全等问题,也许这些问题在政府活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并且政府还有缺乏激励等行政部门特有的问题。

知过即改,善莫大焉。“以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思路业已成为未来时期大势所趋,因此,对于这一高度相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工程,必须及时针对业已暴露的问题与现象,尽可能扭转政府活动信息不全、激励不足等固有倾向,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要老老实实地补上“按需定产”这一课。

不问需求大干快上的粗放式供应模式既没有效率,又难以持久,反之,如果从速亡羊补牢,引鉴境外成熟经验与做法,如建立完善保障房预申请及轮候等制度,完全可以在基本无需额外成本支出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预先掌握保障性住房真实需求,并且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规划与把控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

值得指出的是,比之目前一厢情愿式的“喂饲”做法,按需定产除了直观可见的避免闲置浪费等好处,起码还有如下几项潜在效应可资推进公租房建设,其中包括:

首先,按需定产有利于公租房建设、分配、管理激励兼容,具体来说就是,公租房建设需要调动开发商、房管部门以及社会监督力量等各方积极性,而通过按需定产,实则已经把极为庞杂的公租申请、审核程序提前至项目规划的建设之初,如此,既可以避免房管部门事后频繁“削足适履”,也可以加速开发商资金回笼,社会监督力量也可以在较为充裕的时间限度内,充分发挥提高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公平性的独特作用。

其次,有利于保障性住房常态管理机制的探索建立,具体来说就是,保障性住房应优先保障最需要的人群,与之对照,目前适应于此目标的动态管理机制刚刚起步,包括“退出”等环节甚至可以说相当薄弱,而通过按需定产,可以从源头上(如申请标准、优惠幅度、选址、房型等设计环节)贴近目标人群,降低后续管理难度。

第三,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整体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保障国民居有其所的政策目标需要保障房建设与商品房建设同步迈进,而由于同处一个紧密系统,如果前者不能做到按需定产,甚至有可能殃及原本较易做到这一点的商品房建设。

总之,“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因此,为了确保深孚众望的公租房建设好事办好,请从按需定产始。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