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减速的幸福

 

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倾听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不管是盘点还是展望,都多了些总结的味道。

从2008年中国遭遇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到2012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并成为最先摆脱危机的经济体之一,五年风雨兼程,政府工作报告展现出的数据和变化,能够清晰地看到政府经济决策之变。

7.5%

五年来首次调低增长预期

7.5%,这一数据一经公布,立即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这是5年来中国首次调低经济增长预期,过去4年,一直是“增长8%左右”。

对于这一调整,温家宝解释说,主要是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确定,“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为7%。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世贤研究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今年GDP的预期增长调整为7.5%,是综合了方方面面包括地方目标和历史数据得出的,如

 

果定得再低,会担心打击各方面的积极性;定得太高,就会对调结构、惠民生,留不够充足的空间。“政府可能还是不想把GDP的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来对待。因为现在调结构、惠民生应该是政府工作最重要的落脚点。”

有学者将这5年的增幅形容为“又好又快”,张世贤基本认同,但他同时表示,在这个基本上还是“以快为主”,主要原因是“增长方式转变还不是很到位,而且路还很漫长”。

回望5年GDP增速,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奇迹,但有学者估计,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在未来可以预见的阶段不会再有这么高的增速。“这5年应该是一个GDP高速增长的黄金期。未来增速可能在6%~9%这个空间内再进行整理。能稳定在7%就相当不错了。”

4%

难控的CPI涨幅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宏观指标,也是国家进行经济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CPI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当CPI增幅大于3%时,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增幅大于5%时,为严重的通

 

货膨胀。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而当年涨幅在5.4%左右。对此,温家宝总理并不讳言。他表示,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

“CPI的控制和GDP增速的控制,这是个两难选择。因为CPI说到底是物价指数,是货币流动性的直接表现。而M1(狭义货币供应量)和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流通量那么大,让物价不上涨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需求大于供给之后,直接表现肯定是物价涨。”张世贤说。

控物价和保增长其实是一个两难选择,西方经济学所讲的“刃峰理论”,就是说在刃峰上调整是很艰难的。

“等物价控得见效了,经济下滑也就拖不住了,失业问题也出来了,中小企业的债务链也起来了,GDP的增速也下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往回调了,所以它是一个两难选择。”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900万人

就业问题的底线

5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100万人以上,都能很

 

好地完成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指标。

记者注意到,有4年(2009—2012年)的预期指标都是“900万人以上”这个固定数字。张世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900万人口数基本上是按照当年大学毕业生和没有上大学但适龄就业的人数及转业军人数等几项来确定的,能达到900万这个数,社会就是稳定的。如果达不到,就会出现大量的失业。而大量失业就会构成社会不安定因素,“所以这是一个低目标。”

当然,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这项指标完成得好,除了广开就业渠道之外,跟我国只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进行“调查失业率”有关。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失业制度,当时称“待业登记”,后更名为“失业登记”。“登记失业率与领取失业救济与低保补助密切相关,统计登记失业率更多的是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5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即便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2%~4.3%之间,每年提出的4.6%的控制目标也在5%以下。

我国关于“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否应该废除取而代之“调查失业率”的争议由来已久。专家表示,调查失业率比登记失业率更能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就经济趋势而言,是真正有效的经济晴雨表。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赶不上GDP

让老百姓的钱包跟着GDP鼓起来,是近年来呼声最高的倡议。

5年来,只有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高于当年8.7%的GDP增幅。也就是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实际上赶不上GDP增幅。

张世贤分析认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GDP有差距,主要表现在GDP的增量部分更多地被财政收走了,劳动者的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的份额看似增长了,实际上是下降的。“比较平衡的关系是GDP的增长率和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三个指标相等才对。现在是财政收入拿得多了,相应地,老百姓的收入在里面

 

占的比例就少了。”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却有上好表现。图表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之后均超过GDP增幅。张世贤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一是免了农业税,农民收入自然就增加了。二是各种补贴导致农民收入增加,“现在种粮有补贴,种树也有补贴,各种各样的补贴都在往农村倾斜,再加上一些转移支付。农民的日子是比以前好多了。但即使这样,跟城市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实习生方宁、刘靖宇对此文亦有帮助)

政府工作报告·数字

GDP目标7.5%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GDP增长目标调低到7.5%,是要引导各方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CPI控制在4%左右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4%的目标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进出口总额增10%

2012年进出口总额增长目标为10%左右。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镇化率超50%

 

 

力争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各类城市要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

保障性住房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推进保障房建设,既能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其带动的投资又能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数字与去年持平,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之际,稳住就业对中国意义重大。

财政赤字8000亿元

中国2012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上述数据较2011年均出现回落。

“三农”投入1.2万亿

2012年中央财政拟安排用于“三农”的投入12287亿元。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依旧是中央政府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连接)

《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关键词”

2008年I深化改革

这一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把改革开放提到决定中国命运的新高度,是本

 

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而关键的抉择。”

2009年I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增强和鼓舞全国人民信心成为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温家宝总理在本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8次提到“信心”,强调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

  2010年I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被放在了第二条。这一年,“三更”成了媒体流行语: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和谐。

2011年I“稳物价”、“控房价”

“稳物价”第一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连续两年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政府显然意识到了通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年,房价已成了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地产调控的表述也更加&ldqu

 

o;强硬有力”——要坚定不移地调控房价。

2012年I改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近70次。报告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今年的改革重点任务包括: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