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传祺:自主新突破

 

“传祺”的背后,是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下称“广汽乘用车”)试图通过国企平台、民营效率、合资流程打造出来的“比合资还合资”的自主体系,优势明显却又困难重重。

逆势上行的传祺

2011年,广汽乘用车其实只做了一件事:传祺上市打破了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汽集团”)没有自主造车的历史。

可惜,传祺没能出生在一个好环境。2009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高达44.35%,稳居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第一;2010年,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时,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总量达627.3万辆,同比增长37.05%,占乘用车市场份额的45.6%;而到了2011年,自主品牌销量却面临全盘下滑,市场份额预估不及30%。

不过,广汽集团对此已有对策。筹备自主品牌项目之初,广汽集团就起用了一位有激情有梦想的领军人物,希望在他的带领下,使多年梦想的自主品牌能在逆势中一鸣惊人,他就是集团副总经理、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

在传祺上市的这一年里,尽管面临市场的风云突变,传祺仍能逆势上扬,让广汽乘用车士气大振。

2011年4月,C-NCAP公布第一批测试车型评价结果:广汽乘用车旗下首款中高级轿车传祺以48.8分获五星级评价,是此批6款新车中得分最高者,也是中国自主品牌车型参加C-NCAP碰撞试验以来的最高分,在参与碰撞的所用车型中排名第六。

当业界还在好奇从来没有过自主造车经验的广汽集团,为何旗下首款自主品牌车型一经问世就能“大获人心”时,其第二款定位科技、时尚的SUV战略车型——传祺GS5已于3月1日在广州番禺的自主品牌基地下线,预计4月北京车展期间全面推向市场。“广汽的自主模式就是中国汽车工业成

 

功的模式”,传祺上市短短一年,吴松便口出豪言,底气从何而来?

广汽的优势

从合资企业走出来的吴松既领导过3万人的国有大型企业,也领导过高科技民企,还在最先进的合资企业内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做整车,他是头一回,最初心里没底。

不过,吴松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自己从来没有过的尝试与挑战。

为什么很多自主品牌在走往中高端的道路上会时常碰壁?有专家分析:一方面,很多自主品牌过去没有造车经验,更没有造中高级车的经验,而广汽对于中高级车的理解很深,因为合资企业中的雅阁、凯美瑞都是中高级车,这对广汽高端战略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很多自主品牌尝试引进外来产品,但引进的却是一款淘汰的产品,引进的品牌虽大,但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自欺欺人;即便是引进最前沿的产品,但整车企业的消化能力又不够,同样效果不佳。

“广汽具有其他企业不具备的、无与伦比的特殊优势。”吴松在接手广汽自主品牌项目后慢慢领悟到了这一点。

当年,广州标致属中国第一批合资企业,虽然最后终止,但这批人以及所受的法国人的思想熏陶,对于日后的广汽造车起到了一定作用。

合资经验对于整车的理解。据广汽老员工回忆,广州标致终止后,整个广州汽车工业也濒临破产边缘,全中国都在说广州人不会造车,就连广东省政府也曾明确表态汽车不是支柱产业,这对汽车人来说是很沉痛的打击。终止是为了以后的成功,从广州标致出来的这批员工又到了广本,在原广州标致的旧厂房里,本田的生产方式再次点化了这批老广汽人。再后来,他们之中又有一部分人来到了丰田,同时又借鉴了丰田的模式——“精益生产方式”。积累起来,广汽拥有和别的车企不一样的制造优势、工艺优势、品质优势,以及流程管理优势。吴松坚信,广汽完全有能力不逊于合资企业,甚至某些方面还会超过

 

合资企业。

了解供应链的重要性并及早实施。广汽在做自主品牌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打造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据了解,广汽乘用车花了几年的时间考察了600多家供应商。其中,第一款“传祺”选择了196家供应商,第二款“传祺”GS5选择了190家供应商,欧美供应商占了40%,日韩供应商占了20%,国内本土供应商占了40%。“广汽把全球最前沿的技术成果都应用在了传祺上”。吴松认为,传祺品质之所以能获好评,是因为有了供应商的水准保证。

构建强大的研发体系。四年前,广汽自身的研发队伍还十分薄弱,因为长期以来都是在跟别人合资;自主品牌项目落实后,广汽开始在海外大量招聘研发人才,这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更高级别的品质保证。原奔驰设计师张帆表示,“不管在哪里工作,华人的标签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设计师,与其淹没在浩瀚的合资、外资品牌里,还不如选择一家可以成功施展自我才华的平台。”吴松从张帆身上感受到了一股新的力量,而这股新力量也在无形中促成了广汽自主造车的又一大优势。

珠三角洲经济模式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年通商和与外界交往,广州已成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城市。“没有这个大环境,就没有广汽这么快的发展,这是一般城市不可比拟的。”吴松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其他企业的车型刚上市,当地政府就会号召采购;但传祺刚上市时,广州政府说了一句话:“希望传祺注重品质,是否采购按市场规律办。”通过市场洗礼的广汽人非常认同,只有经得起考验的车型才更具市场价值。

资源整合是一家企业区别于另外一家企业的最大特点。“不要为了自主就必须一切从头做起。”传祺引进的阿尔法·罗密欧底盘是一个百年不倒的品牌,当初的法拉利就是在

 

其基础上创造的。十年前,进口一辆阿尔法·罗密欧需要45万元以上;如今,当传祺拥有C级车的底盘和配置、B级车的品质、A级车的价格后,更具产品竞争力。

稍欠东风

虽然极具优势,但也困难重重。

卸任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后,吴松来到了广汽乘用车,一边要面对过去日本丰田精益的生产模式,一边是要统合其他不同企业过来的员工带来的不同的企业文化。怎样构建统一的企业文化与企业体系?怎样才能把丰田、本田的优势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吴松时常提醒自己的员工,本田来的员工要逐步忘掉本田去学习丰田,丰田来的员工要逐步忘掉丰田去学习本田,不要因为在合资企业工作过,就认为任何事情都是不可以变的东西,再好的东西也一定要结合实际。

“对广汽而言,做自主品牌毕竟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事业,而要制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成自己的体系是最难的。假设没有一套标准,没有一套体系,车就不能成为车。”正如吴松所言,很多车企是在项目实施最后才想到体系建设,而广汽是从一开始就想到了体系。这要归功于吴松超过26年的国企、民企和合资企业的丰富职场经历。他从最底层的技术岗位做起,到后来的计划岗位、财务岗位和主要领导岗位,“能够在早期就对企业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对日后的体系管理非常重要。”

除体系建设外,汽车文化的形成也是困扰自主品牌发展的又一道门槛。“一谈到自主品牌就认为是差的,有的连看都不看,增加了我们的推广难度。”吴松认为,自主品牌实际上最缺的文化是——对自我文化的否定。

有人给吴松提了一个建议:国人思想很难改变,要通过大量的试乘试驾活动,来改变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歧视。基于此,传祺在2011年上半年开展了300多场试乘试驾活动,让各层面的人尤其是政府公务员、企

 

业家等去直接体验和感受,效果非常显著:某电视台一次性买了20辆传祺作为采访专用车;某地中国银行一次采购了74辆作为公务用车;广州近几个月单一店面销售过百辆……创造汽车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广汽有一个硬指标,品质性能不达标的车就不能投放市场,“我们用尊重生命的高度来保证品质,用为亲人造车的态度来锻造精品。”

销量上来后,网络布局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是广汽始料不及的。吴松说,传祺目前只有90多家的经销店,传祺提出4S+S模式,但是要求各地要建好标准4S店后再建设卫星店,网络扩张的速度直到下半年才有所转变。毕竟传祺不能采用广本和广丰的销售方式。广本有500家4S店,一年可以卖几十万辆,他们是靠品牌在起作用。而传祺不一样,靠的是服务,而不仅仅是品牌。

另一方面,车企之间为了攻占市场竞价难以避免。有一次,某合资企业的中高级车型在成都降价5万元,实际上对刚刚上市的传祺是一个相当大的冲击。当时,广汽乘用车内部有了种种议论,但吴松坚信,这只是个别企业的其中一款车型降价,而不代表全部,所以坚决不同意传祺跟随降价。不出所料,传祺销量逐月上扬,去年12月更是超过3000辆。“传祺下一步的发展不可限量。”有限资源下的创造才能产生竞争力,可如何既要保证成本节约又要保证品质先行?

成本控制一向是吴松的强项。其在湖北大冶特殊钢股份公司任总经理时(1997—2000年),我国钢铁行业正处在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在这之前,国内钢铁市场供不应求,营销队伍对采购体系也只是能够满足生产需求而已;待国家政策调控后,营销经验不足使企业面临严峻困境。吴松主张的成本控制得到了有效落实,最终带领企业从困难走向黎明。

吴松也将成功经验带到了广汽。比照合资企业的水平,整个自主品牌项目包括设备、运营和早期的管理等费用全部

 

下来要将近42亿元,但最后实施的结果却是不到30亿元;第二阶段,吴松提出了更为大胆的目标,面积使用更少,装备使用更精,投资大幅度下降,对现有结构进行再分解。

针对2011年本土汽车企业屡屡出现的海外收购案例,吴松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海外并购不是南柯一梦,当实力和经验不成熟时,想通过收购来做强做大,对整车企业会很难消化。广汽在国内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始,并正在实践着,我们想,海外并购的道路将需更加努力,广汽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