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农李学友:微博卖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

李学友,42岁,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安德镇园田村人,他与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勤劳、朴实、憨厚、单纯,他总爱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腔,腼腆地说,“没啥子没啥子,种地的嘛!”

但谁也没料到,城市里的时髦玩意儿——微博,竟然改变了这位乡村老农的平凡生活,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他被称为“最潮的农民”,他因此上了报纸和电视……农民李学友成了“名人”。

四年前,2008年,李学农才刚刚学会用电脑玩“斗地主”,在他看来,“电脑很好耍”。仅此而已。

2009年,李学友学会了在网上看新闻、上“农民论坛”,他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认识了做环保农耕的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志愿者,得到了学习种植生态蔬菜的机会。

种了一辈子地的李学农,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可以更来钱儿”,也第一次见到了“神奇的太阳能捕虫器”。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010年,李学友开通了微博,他看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却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一年下来,李学友只有1名粉丝。

2011年春天,李学友决定在微博上“摆摆自己种菜的事”。他开始写下——“我的青笋冒薹了。”“萝卜缨子好喜欢人。”“油菜长得好肥。”

让李学友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只字片语竟惹来了无数粉丝的围观,很多粉丝要求,“拍个照片看看?”“菜卖不卖啊?能不能送到家里来尝尝?”“能微博订菜不?”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李学友异常兴奋,他学会了用手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他决定用微博打广告,把他所在的环保农耕小组的菜通过微博卖出去。但是,怎么卖呢?李学友发了一张表格到微博上,将蔬菜图片、价格、派送范围明确出来,“求购!”

可惜,围观的多,询问的多,看热闹的多,“没的人掏钱买。”

直到2011年7月,一位粉丝成为了李学友的客户。粉丝通过微博“订菜”:“油菜安逸哦,来个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尝个两斤。”

从此,李学友的粉丝越来越多,直至今日,已经有3537人,更为难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丝发展成为了他的顾客。

李学友决定,从此“笔耕不辍”,每天都发三五条微博,讲述自己的种菜故事,发送最新鲜的蔬菜照片,吸引粉丝们的关注。并且,李学友给自己加了“V”,将每周一和每周四定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订单”,亲自为成都市区和郫县的30多家客户“送菜到家”。

虽然生意有所转好,但李学友也坦言,“微博只是一种销售办法,很新鲜,很好耍。”并没有给他带来理想的收益。“现在有固定顾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来的,虽然不像头两年在亏损,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余。”

李学友算了一笔账,他平均每个月来成都城区送8次菜,30位顾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个顾客,每个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还有近一半是我们组其他农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价钱,我的纯收入有300元,减去运费还剩200元,每个月就是1600元。”

再加上种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学农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为一个桥梁,让客户信任我们,然后,通过季度订菜、年度订菜的方式预付菜款,让收入更稳定,风险更小些。”

虽然,李学农经常因为接受媒体采访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乐此不疲,他也在打着小算盘。“你们也给我做广告了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买我们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户多买点,小散户还是不行,买的少,送起来麻烦,还不够跑路的成本。”

如今,每天“刷微博”成为了李学友最重要的事,他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争取着每一单有可能成功的生意,也通过这个时髦的小玩意儿,探索着新一代农民的成功之路。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