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票价居高不下,最铿锵的逻辑就是成本经济学。高贵的采购价格,如果是走大牌路线,起码还落得个“价高质优”的托词,遗憾的是,很多成立不久、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商,却变成了垄断高铁某个零部件供应的供货商,“号称要用20年的产品刚下线就状况频发”。类似的怪现象,似乎早就“司空见惯”。一方面是不该出的钱拼命往外送,一边是应该挣的钱死活不肯收。有丰富地铁广告运营经验且报价高过对手3.14亿元,却输给了一个报价最低且完全没有地铁广告运营实务经验的竞争对手。乱花钱抑或不挣钱,不过是公共采购中“人傻钱多派”的本色演出。反正要么是财政买单、要么是纳税人直接兜底,“羊毛”出在民众利益的身上,怎么个“薅”法,属于完全可以自说自话的自由裁量。杨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