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红利逆转是未来最大的经济风险

张茉楠

未来十年,中国要素结构面临重大趋势性转变,随着我国要素红利期满,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要素结构整体升级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2011年是中国经济新十年的开始,也将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常规发展的新时期。然而,从未来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导致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由政策和人口结构导致的储蓄率变化,以及由劳动力再配置格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会出现变化。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然而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

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十年来首次下降。

其次,随着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再配置的进程趋于尾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将趋于减速。据此判断,第二产业很难再出现大的扩张,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将会出现下降,并且更多地转向第三产业。

再次是中国老龄化程度,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老龄率为8.9%,但2050年左右大概为30%,中国老龄化的程度开始在加强。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进入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这预示着现代工业部门已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资本形成的增长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减少,中国GDP潜在增长率将出现趋势性下降。

除“人口红利”外,“资源红利”衰减后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也不容忽视。多年来,廉价的自然资源价格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但也由此造就了经济增长中的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以不断耗竭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不可持续。许多资源具有生产的投入要素和消费品的双重属性,环境质量的下降、能源供给和水资源供给的不稳定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使中国面临长期增长约束。

传统模式增长已到极限并倒逼中国增长动力“换挡”。从中长期看,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出现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

特别是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转、全球分工体系格局日趋稳定、汇率升值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难以维持,并将步入递减区域,中国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以及“要素驱动型”模式已到尽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亟待实现重大转换。

未来十年,加快要素结构升级,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技术提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当然,在整体要素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结构调整也不要过于剧烈,这样可以避免在“要素红利”形势逆转下,比较优势出现真空的状态。因此,现在最好的延续方式就是拉动内需,一边升级产业结构,一边挖掘要素红利的潜在空间。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