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为走好农业“最后一公里”支招

郑风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系统出台了许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措施。

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产品供给一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因为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安全战略,尤其是粮食“八连增”之后,未来粮食要继续增产,面临很大的约束,包括气候变暖、资源约束等,而突破这些瓶颈,根本途径应该是科技创新。

一粒种子可以产生一场革命;一台机器可以将生产效率提高十倍甚至百倍。我国目前人均大概只有1.38亩耕地,地少人多,要实现粮食连增,乃至于农民变富,非农业科技创新不可。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属于跟踪模仿,低水平重复式不少,鲜见重大成果。我国蔬菜、瓜果、养殖等产业半数以上品种需要进口。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国家投入,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使农业科技能够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成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

农业科技的创新重点包括稳定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农林水气等多行业、多学科、多领域,产业类型复杂,技术需求多样,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集中突破。

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四大重点任务”: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理论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着力抓好种业创新。

农业科技具有“公益性”,政府财政投入极为重要。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问题突出。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比例。我国农业研发投入水平也远低于全国科技的平均投入水平。

针对农业科技长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了具体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财政投入方面,文件提出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中国农业与国外差距主要体现在很多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3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

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严重。

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号文件提出要打破界限,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和农业科研评价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等重要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最后一公里”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过去片面强调市场化,忽视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导致曾经建立起来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近10年没有进大学生,部分地区基层农技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超过40%。

一号文件提出要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队伍建设,重视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通过财政支持来完善基层推广队伍。

农业科技创新最终落地还要靠种田人,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大多40岁以上,平均年龄55.2岁,并且以妇女居多。新生代农民要么不会种田、要么不愿意回去种田。设想二十年之后,目前在我国粮食生产第一线的农民随着年龄变老干不动农活时,他们的子女又不愿意返乡务农,我国的粮食安全将何以为继?

如何才能破解“无人种粮”、“无人养猪”的困局?有三条路可走:其一是从娃娃抓起,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植入农业内容,增加对农业有兴趣的未来接班人;其二是对目前义务教育之后的青年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培育更多的种田能手;其三是通过优惠措施吸引部分进城人员返乡。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