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为何给自己下指令

方志远

日前,教育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委(单位)的教育司(局)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这个意见对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的设置工作提出了多条指导性意见,这些意见多为“原则性”的,其中的“刚性”指令,是在“关于高校更名”的一项中明文规定:以后设置的高校或者现有高校的更名,不能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不能使用学校所在省(区、市)以外的地域名”。

之所以说这是“刚性”指令,是因为它用了不留余地的否定概念:“不能”、“不得”。而同在“关于高校更名”项中的另外两条,则留有回旋空间。关于“学院”更名“大学”,农、林、师范院校改名为非农、林、师范的校名,用了“从严掌握”、“原则上不”的字样。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所谓“从严掌握”基本是主管部门“视情况掌握”,而原则上的“不”往往被实际上的“可”所取代。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教育部才断然决定,在冠名“中国”、“中华”、“国家”的问题上不留余地、不留回旋空间。

从现有冠以“中国”字样的大学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第一,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组建的专业性大学或学院,如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初名中国矿业学院)等,以及“文化大革命”后创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冠以“中国”字样的大学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是一特例。

第二,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一些专业学院更名并冠以“中国”的大学,如中国传媒大学,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为青岛海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前身为南京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为北京石油学院(后更名为大学);等等。

这些以“中国”冠名的大学,无论是初始的还是更名的,大体上都是同类学院公认的龙头老大,都经过去的国家教委和现在的国家教育部批准。所以,以“中国”冠名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冠了“中国”名的那些高校,除了可以继续表示它们在同类大学中应有的地位之外,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有些还抛弃了原有的品牌优势。如中国传媒大学,当年的北京广播学院是多么的响亮,如今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个传媒大学是干什么的?实在是得不偿失。

当然,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合理性。由于“文化大革命”,高校的正常招生停止十多年,积压了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年轻人。我和我的大学同学以及和我类似的“老三届”们,大多是被当时新办的专科学校所收留。这些学校在国家急需培养人才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来也应该就此而已,但这些专科学校,后来几乎无一不升格为本科“学院”,个别的还跃居“大学”之列,这就逼得原来的学院必须升格为“大学”,以示身份和级别的不同;而原本就是“大学”的大学,同样被这些由学院升级为大学的大学逼得寻求升级,于是,以“中国”、“国家”冠名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股潮流中,幸亏至少有三所大学岿然不动:综合性的北京大学、师范类的北京师范大学、理工科的清华大学。本来在这场升格风中,它们最有资格以“中国”乃至“国家”冠名,但它们不愿抛弃自己的品牌和传统。

这场专升本、本升大、大升国的升格风(当然更包括贪大求全的高校合并风),客观上反映了近三十年来中国教育大跃进的轨迹。在这场大跃进中,教育部既有无可奈何的随波逐流,更有摩拳擦掌的推波助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时时有关于刹车、整顿的文件印发,但收效甚微。

如今,教育部通过正式文件,似乎是要宣告这场“升格”风的行将结束。但问题是:一、在中国,“学院”升格为“大学”,大学冠以“中国”、“中华”更不要说“国家”的校名,都必须通过教育部的批准。这样,教育部的种种“不能”、“不得”,岂不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这样做是否另有苦衷?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推移,新的产业、新的学科将不断涌现,在这个过程中,偶尔有新的高校产生、偶尔有高校需要更名,乃至偶尔需要以“中国”或“国家”冠名某所大学,本来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教育部为何如此毅然决然地完全关闭以“中国”、“国家”冠名的这扇门?不知其中有何深谋远虑?

(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