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危机:油桶变火药桶?

编者按

2011年末以来,国际政治安全局势的最大风险是伊朗局势的恶化。随着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伊核报告,伊朗多次举行军演并发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警告,美国核航母集聚海湾地区,以及欧盟通过对伊朗石油禁运协议,围绕伊朗核计划的局势骤然升级。美国等盟国对伊朗步步紧逼背后的真正目的何在?伊朗问题会否成为全球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本期刊登两位国际问题专家的分析文章,希望为读者提供更多关注伊朗事件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思路。

制裁伊朗,美国新战略的第一步

张茉楠

二战后至今,中东作为美国建立世界霸主地位的战略要地备受重视。苏联解体后的十多年间,美国一直在“无级的中东”享受着“没有竞争的霸权”。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这是美国打击伊朗的根本原因。

美国政府曾多次系统阐述其在中东的重大战略利益:一是石油利益。中东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00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60%。二是国家安全利益。主要包括美国提出的“遏制激进民族主义国家的挑战,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等方面。三是中东主要盟国的安全。四是经济利益。多年来美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均在百亿美元以上,并呈上升趋势。五是军火贸易。中东一直是世界重要的军火贸易市场。仅1990年底到1992年初,美就向中东地区出售了价值190亿美元军火。

然而,近年来美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和冲击。

美国的霸主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二是石油价格的制定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主导了世界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三是石油资源的控制权。目前,美国实际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地区将近70%的石油资源。

但是,伊拉克战争后,一些产油国基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和中国、印度等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边石油勘探、开采和贸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欧元或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交易所,并在石油交易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欧元定价,以稳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减弱美国的控制与掠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此外,随着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经济、能源增长的重心也开始加速东移。从现有的石油需求结构来看,美国以 21.7%的全球占比位于第一,而中国则紧随其后。在全球十大石油消费国中,“金砖四国”都位列其中,并将成为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于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新兴经济体能源需求的抑制和反抑制争斗逐步展开,因此,控制了伊朗,就掌控了“世界油管”的开关,就等于控制了严重依赖中东石油供给的新兴经济体,等于断了新兴市场的石油“通路”。

与此同时,美国正抓紧战略东移,一方面越来越多地介入亚太事务,欲以APEC代替东盟,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干扰和取代东盟与中、日、韩日趋发展的自由贸易区。另一方面,美国“新军事战略”宣称,要集中精力打一场主要的战争并拥有部署兵力的能力,以遏制另一个主要的潜在对手发起另一场大的冲突,即“1+战略”。

可见,打击伊朗是美国新军事战略的近期目标,遏制潜在对手中国是美国新军事战略长远目标。美国新战略报告中的“突破中国、伊朗等国家‘阻止美国进入南海、波斯湾及其他战略地区的任何行动’”,毫无疑义地把矛头直指这个地区。因此,只有扫除伊朗的障碍,美国才可能进一步推进它的“亚太新战略”,从而尽可能延长美国的全球霸权。

因此,表面上看是伊朗核武器计划以及石油资源问题而爆发的伊朗危机,实际上,伊朗危机可以看做是摇摇欲坠的西方体系诸国试图在中东寻求新利益架构的最后努力。

石油不再是伊朗的砝码

于海洋

1月23日,饱受衰退之险困扰的欧盟27国,还是通过了禁止进口伊朗石油的禁令。伊朗在这个议题几个回合的争斗中将再一次败下阵来。石油,这个昔日伊朗手中的王牌,今天却成为伊朗最致命的软肋。能源政治的残酷可见一斑。

伊朗近年麻烦不断,表面看似多与其核开发受到美国打压有关,但实质却是其国际地位不断上升遭遇到了瓶颈期。

自上世纪70年代霍梅尼革命以来,波斯民族在海湾地区的地位本来是空前孤立的。颇为荒谬的是,反倒是美国的国策失误推动了伊朗国运的转折。美国击溃萨达姆政权使伊朗在伊拉克获得空前地位,后又进攻塔利班使伊朗恢复了对阿富汗乃至中亚的历史影响力。伊朗看准了美国国力衰退的时机,结盟土耳其,拉拢叙利亚,已经成为海湾地区首屈一指的地缘政治强国。核开发,正是伊朗为了强固自身突然获得的强国地位上的一道再保险。

在伊朗看来,石油不过是基础,地区强国才是梦想所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不仅和美国产生了矛盾,和欧洲发生龌龊也不足为奇。西方世界除了对伊朗激进的宗教情结充满警惕外,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军事存在也是一个主因。据统计,每天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的石油达到1700万桶,占世界石油供给的20%,伊朗自核开发以后屡次在海峡军演或威胁关闭海峡,使海湾国家还有欧美等国大有如鲠在喉的感觉。伊朗以新强国的身份在政治、安全领域全面挑战老霸权,这就是此次危机的全部实质。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伊朗能赢吗?

坦率讲,伊朗并不希望其与欧美的矛盾发展到石油领域,更希望在伊拉克、利比亚这些战场和老霸权们较量一下。在那些掺杂了教派斗争、文明冲突和民族情绪的地方,欧美占不了什么便宜。

但是石油领域不一样。石油从普遍意义讲是稀缺的,非常稀缺。但是这种稀缺不意味着欧美稀缺,作为国际能源市场最稳定和付账最靠谱的买方,欧美世界在能源市场的寡头优势极其明显。反观伊朗则不同。欧美国家不但能源供应多元化且充分(沙特就表示了可以替伊朗给欧洲供油),而且承受毁约成本的能力远强于伊朗这个单纯依赖石油出口的地区新贵。

如果伊朗拒不让步,从中短期来看,伊朗各路高官提出的应对之策都不甚切合实际。军方说断油就封锁海峡,结果英美法军舰来示了次威,告诉伊朗为了这条能源大动脉他们是敢于动武的。石油公司老总说,断供会促使国际油价飙高进而影响全球复苏,但这里有个悖论,在全球衰退阴影迟迟不退的情况下,国际原油需求本身就在萎缩。

伊朗的原油此时退出市场,究竟是推高油价还是恢复市场平衡很难下定论。政府高官提出要加强向中印巴(西)等新兴国家供油,这种观点更缺乏常识:新兴国家不一定就是现有秩序的挑战者。在欧美断油的大背景下,新兴国家如果增加从伊朗进口石油的份额,则意味着在核不扩散问题上改变了现有立场。新兴国家们坚持与伊朗的现有合同可以解释得过去,但为了些便宜石油火中取栗增加份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长期看,石油出口遇到瓶颈的伊朗,要面对的问题则是能源大国地位的沉沦风险。政治性的断油,只要达成协议很快就会恢复常态。毕竟欧洲各国要再找供应者也需要支付不菲的成本。但是如果危机变成长期性的敌对,那么欧盟毫无疑问是可以付得起这些成本的。伊拉克在萨达姆统治时期石油出口被限制,最后被挤出石油市场就是一个例证。谁都知道走向强国之路要付出代价,伊朗的人民需要作出判断,自己是否愿意付出这种代价?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