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龙吞象”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曹昌 ●梁湛业 | 长沙报道

1月22日,兔年的大年三十,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重工”,600031.SH)董事长梁稳根从德国巴符州飞回国——他为长沙总部的所有员工带来了一份新年“厚礼”。

此前一天,三一重工联手中信产业基金,共同收购世界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控股有限公司(Putzmeister,下称“普茨迈斯特”)100%的股权。其中,三一重工出资3.24亿欧元持有普茨迈斯特90%股权。

很多人会问:普茨迈斯特为何要出售自身多年经营的股权?数度对外宣称“自主发展、不搞并购”的三一重工为何会改变发展战略?

“大象”家族已意兴阑珊

普茨迈斯特成立于1958年,为全球知名工程机械制造商,曾在全球混凝土机械销量冠军的宝座上“寂寞”了20多年,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一度超过50%。其被市场称为“大象”品牌的混凝土泵车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畅销全球,普茨迈斯特也被誉为机械制造业的“大象”。

上世纪90年代初,三一重工进入工程机械行业时,就选择了当时的世界三强——普茨迈斯特、施维英(Schwing)、赛法(CIFA)作为学习榜样。但近些年,随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产品性价比优势日渐增强,国际大品牌逐步失去竞争力。

资料显示,2010年,普茨迈斯特总资产40.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14.7亿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7亿元,净利润1245.8万元。同年,三一重工总资产达到313.41亿元人民币,净资产119.19亿元,全年实现销售339.55亿元,净利润56.15亿元。三一重工已从当年的乡镇小企业蜕变成全球工程机械举足轻重的巨龙。

就“大象”出售全部股权的原因,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方面,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集体发力,挤压了国际巨头的成长性与利润;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诸多工程机械商经营压力加大。“作为家族企业,普茨迈斯特的创始人年龄已大,其子女对继承产业兴趣不大。”

“大象”创始人施莱西特(Karl Schlecht)今年80岁,现专注于一个以他个人命名的道德基金组织,而此次交易产生的收益,亦将全部注入该基金。在1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施莱西特称,梁稳根希望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想法正是他所推崇的,“4个星期前,梁先生给我写了一封信,表达他的理想与合作愿望,所以我们很快见了面,并且很快把两个公司友好地放到了一起。”

中国机械发起“全球并购战”

“我们(以前所说的)不搞并购,是指不搞财务并购,与此次的战略性并购并不矛盾。”向文波称,“三一重工并购‘大象’,是一次改变全球混凝土机械竞争格局的并购。”

2008年,中联重科2.71亿欧元并购赛法;1月31日,柳工公告称,将以3.35亿元并购波兰HSW工程机械业务单元100%股权;据悉,徐工并购施维英的方案正在洽谈之中……中国俨然正在主导一场全球混凝土机械市场范围内的深刻革命。同时,在三一重工看来,国内竞争对手似乎都在“觊觎”三一重工“混凝土泵王”的地位。随着一系列大并购瓜熟蒂落,全球竞争格局必将打破。

“‘大象’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即使我们掏200个亿,也要拿下‘大象’。”向文波称,“我们的混凝土机械全球销量NO.1,但并不能说我们的技术就是NO.1;此次并购后,我们一步站到了行业之巅,不可动摇!”

根据协议,二者融合后,普茨迈斯特将成为三一重工海外混凝土机械的新总部,实施双品牌运作,三一重工将“嫁接”普茨迈斯特的技术、质量、渠道与品牌优势;普茨迈斯特将打通三一重工的营销体系,亦将从三一重工全球化采购链条上降低生产成本。

不过,此次并购除要得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批准外,还需通过国外反垄断调查,尚存不确定因素。

如果当年的世界三巨头都被中国企业购得,全球混凝土机械市场势必由中国主宰。在国际品牌毛利率较低、国内产品同质化、欧债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风险与机遇并存,自相残杀与新一轮洗牌也在所难免。行业如何健康发展?向文波的观点是:“竞争,是为了将自身市场(占有率)扩大到一定份额,而不是要消灭对手。”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