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需过“三关”

钮文新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束后,利率市场化问题再被热议。

其实,去年此时就有“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的传说。去年年初推行利率市场化条件当然很不成熟,但现在呢?条件是不是已经“基本成熟”?

从贷款方向看,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有所提高。目前,央行给出的贷款利率底线已经名存实亡,银行贷款向上定价的占比不断提高。从存款方向看,现在各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存款,已通过理财产品变相提高存款利率,这也使得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上限名存实亡。

但问题是:存贷款利率双双向上突破央行给定的限制,是银行定价能力的提高,还是在货币条件过紧情况下的被迫行为?如果仅仅是前者,那当然是好事;如果是后者,那货币条件变得宽松之时,贷款客户竞争激烈的时候,是不是“底将不底”?

笔者坚信,迫使商业银行理性面对存贷款利率的条件是:投资品市场需要发生巨大变化,迫使银行存贷款与债券市场竞争,这才可能达成一定的平衡。

当然,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充分发育之后,有些新问题也不容回避。第一,银行市场可能会萎缩;第二,银行协助企业发债的中间业务收入是否可以抵补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减少?

更重要的是,银行存贷款利差是否将受到威胁?存款利率过低,会使储户更加青睐债券,以致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和各色债券竞争;贷款利率过高,企业不愿意贷款而更青睐于发行企业债券,这使得企业更加喜欢自己发债,以降低成本,这是否会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债券市场PK?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国容易获得贷款的企业,同样容易获得企业债发行权。于是,就算利率市场化了,实际金融资源依然会偏袒大企业。

另外,利率市场化恐怕至少还有三关要过:第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第二,解决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隔离的问题;第三,国债期货市场的建立。

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1%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已经为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提供了足够的保障。不过,“存准”向“存保”过渡是一个投放基础货币的过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什么时机才是最佳时机?有没有足够的债券市场配合?最近央行、证监会同时高唱债券市场发展恐怕均与此密切相关。

关于打通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债券市场的问题,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之后问题或许会简单一些。但技术问题不是可以立即解决的。比如,两个市场所采用的交易制度不一样,如果交易所也采用银行间债市的做市商交易制度,那证券商势必在债券市场上被冷落。

关于国债期货市场,它是发现未来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也是金融机构管理利率变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现在是否具备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的条件?很难,因为大多数的国债现货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持有,其他市场主体很难获得足够的国债现券。这一现状,使得银行极易控制国债期货市场走势,也给国债期货市场带来极大的不公平。

利率市场化还有一个不得不解决的制度性问题:国债市场尚未实现“余额管理”。现在国债实行的是“赤字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之下,使得国债市场短期品种十分缺乏。央行票据是否可以完全替代短期国债的功能?不行。毕竟央票纯粹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数量虽大,但社会参与的广泛度十分有限。

由此可见,如果在如此之多的制度缺陷下彻底放开利率,这种徒有其表的改革,不仅毫无意义,反而会使市场走歪,伤害经济。

第867期 总25章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独家看点
当100名“村长”在一起上课村长”在一起上课,他们聊什么
1111
1111
观察评论
AI时代的教育该直面应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又将如何变革。
1111
1111
顶部